(

)

抒情
写春
闺怨
忧思之情

译文

春天里我常常泪流满面,青苔上积满了泪水却无人来扫。
我仿佛化作了让人断肠的花,又似乎成为了令人伤心的草。

赏析

这首诗《怨歌(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首句“一春多泪痕”,开篇即点明了季节与情感基调,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对主人公而言,却充满了泪水与悲伤,暗示了一段痛苦的经历或情感纠葛贯穿整个春季。泪痕不仅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也承载了无法言说的痛楚。“苔上无人扫”一句,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来深化情感表达。苔藓生长于湿润阴暗之地,象征着孤独与寂寞。无人扫除的苔痕,既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对主人公孤独心境的隐喻。无人问津的境遇,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无助。接下来的“化作断肠花,复为断肠草”,则是情感的升华与象征。断肠花与断肠草,都是以“断肠”二字命名,寓意着极度的悲痛与绝望。这两句诗将主人公的情感比作自然界中的花朵与草木,它们在经历了春日的繁华之后,最终凋零,化为尘土,象征着主人公情感的消逝与生命的衰败。这种转化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更是对人生无常、情感易逝的深刻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主人公在春日里面对孤独、悲伤与绝望时的心境。它不仅仅是一首咏叹春天哀愁的诗,更蕴含了对生命脆弱、情感无常的深刻思考。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