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
入
横
槎
水
作
渔
舟
不
觉
远
,
深
入
一
溪
霞
。
烟
火
烧
红
雨
,
牛
羊
饭
落
花
。
水
声
分
乱
石
,
山
影
散
晴
沙
。
莺
唤
人
酤
酒
,
垂
杨
第
几
家
。
写景
山水
田园
夏景
自然景象
山影
莺鸣
渔舟
农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舟行于山水间的情景,以及沿途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首句“渔舟不觉远,深入一溪霞”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渔舟在溪流中渐行渐远,仿佛融入了天边的霞光之中,既表现了舟行的自由与无拘无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接着,“烟火烧红雨,牛羊饭落花”两句,通过“烟火”、“红雨”、“牛羊”、“落花”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傍晚的景象。炊烟袅袅升起,映照着落日余晖,如同红色的雨滴洒落人间;牛羊归家,踏过落花,留下一片宁静与和谐。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深热爱。“水声分乱石,山影散晴沙”则进一步展示了水边景色的动态美。流水潺潺,穿行于乱石之间,发出悦耳的声音;山峦的倒影在晴朗的沙滩上散落开来,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这两句通过声音与光影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使读者仿佛能亲身体验到当时的场景。最后,“莺唤人酤酒,垂杨第几家”以轻快的笔调收尾。黄莺的啼鸣唤醒了饮酒的欲望,垂柳之下,某家酒肆正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这一句不仅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的人情味。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崔礼部园亭得深字
唐·张说
窈窕留清馆,虚徐步晚阴。水连伊阙近,树接夏阳深。柳蔓怜垂拂,藤梢爱上寻。讶君轩盖侣,非复俗人心。
书无闷寮(其三)
宋·艾性夫
喧啾百鬼瞰高明,寂历朱门野草生。斗大山中茅屋好,日长攲枕听松声。
茶磨山
清·潘曾莹
系缆行春桥,策杖茶磨岭。烟鬟浸湖渌,开奁晓妆靓。飞鸟没何处,了了见帆影。秀色接楞伽,窅然异尘境。杂花不知名,香气幽且静。微风淡疏襟,斜阳恋余景。徘徊松桂阴,翠泼秋衫冷。
东园草堂新成二首(其一)
宋·叶梦得
官舍如何有草堂,野人熟处是难忘。池开月映千山迥,槛静风生六月凉。幽径也从穿别圃,小舟还似过横塘。深知幕府文书省,尽付甘眠亦未妨。
雨三首(其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水色接天光,湖亭眄渺茫。诗情讵花柳,乐意在农桑。慰处当初伏,观馀忆远方。望赊得陇后,笑我审无妨。
江村闻笛
宋·薛季宣
江村风色秋江渺,林薄无人闹幽鸟。长笛一声金吹寒,知有渔舟钓红蓼。
题西渠水亭(其一)
明·朱浙
高柳阴浓半掩扉,平田水满鹭交飞。小江风物堪图画,落日渔舟荡桨归。
题巴西甘大夫年谱小像十首(其十)
明·于慎行
辍耕陇头夕,山云稍欲没。散发啸平林,饭牛待凉月。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