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抒情
怀古
赞美
秋景
咏物
写书香人家
杂居情思
具体来说:

译文

“山中鬼不独,山中亦城市。”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山中的幽灵并非独自存在,山中也有着与外界相同的城市景象。”
“衣中环佩无玉声,直入人家弄书史。” 这句诗的意思是:“(某人的)衣物上环佩轻响却没有玉器发出的声音,直接走进人家中研读历史典籍。”
“小冠斑文剪湘竹,越衣芰制如流水。” 这句诗描述的是:“头戴的小冠上绣有斑斓的图案,仿佛是剪裁湘江之竹所制;身上的衣裳如芰(jì)草编织,流动着如水般的质感。”
“玉壶未竭歌未终,飘若空中野云起。” 这句话的翻译是:“玉壶里的酒还没有喝完歌儿尚未结束,仿佛(诗人的情感)就像天边飘动的云朵一样,起伏不定。”
“门前月色夜茫茫,门外秋风满千里。” 这句话描绘的是:“门前的月光洒落在夜色中显得十分迷茫,门外的秋风则席卷了千里之遥。”
“朝餐松柏露,暮食兰蕙花。” 这句话描述了某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他)在清晨会以松柏叶上的露水为餐,而在傍晚则会食用兰蕙之花。”
“陇头青桂树,何处是君家?” 这句诗的翻译是:“在山丘之上,青翠的桂树正在生长。你的家在哪里呢?”

赏析

这首《山鬼篇赠姜历山》由元代诗人李序所作,描绘了一幅山中鬼魅与人间生活交织的奇异景象。首先,诗中“山中鬼不独,山中亦城市”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将山中描绘成既有鬼魅出没之地,又仿佛隐藏着一座城市的神秘景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脱的氛围。接着,“衣中环佩无玉声,直入人家弄书史”描绘了山鬼的装束和行为,虽身着华服,却无声无息,直接进入人间,翻阅书籍,似乎对人类的知识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小冠斑文剪湘竹,越衣芰制如流水”进一步描述了山鬼的服饰细节,冠饰斑驳,如同湘竹般精致;衣服则仿若流动的溪水,展现出山鬼独特的审美与风格。“玉壶未竭歌未终,飘若空中野云起”则通过玉壶中的歌声与飘渺的云彩,展现了山鬼的音乐才华与超凡脱俗的形象,歌声未尽,云彩飘散,仿佛整个场景都充满了诗意与梦幻。“门前月色夜茫茫,门外秋风满千里”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远方的辽阔,月光洒满山间,秋风吹过千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最后,“朝餐松柏露,暮食兰蕙花。陇头青桂树,何处是君家”则以山鬼的日常饮食和生活环境为线索,揭示了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同时也表达了对山鬼居所的探寻与向往。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鬼这一神秘生物的独特魅力,以及与人类世界的微妙联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超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浪漫想象。

李序

27首
(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字仲伦。生卒年均,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从许谦游,为文以左、国、史、汉为标格。隐东白山,与陈樵相唱和。序著有絪緼集《元诗选》传世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