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西
线
社会现实
民生疾苦
写景
城市生活
情感表达

译文

翻译:旅人行走在西吴,听到喧闹声,听说是要捉拿船只。
云奉命拿着宪司票据,需要缴纳的船只数量要达到一千。
乌程县官堂早晨敲鼓,县里的官员们排队查点船户。
东边的船西边的船都寂静无声无法前行,乡里的官吏像狼一样凶狠,差役像虎一样威猛。
行人被拘留而本地人受困,一百里的官塘商贸道路断绝,商旅无法通行。
罟师和渔父都满脸愁容,城南城北的河水都断流了。
许多船只和橹聚集在城中,芦苇岸边和港口之间,风轻轻吹拂。
大船都在争相交税,差役们暂时幸免于难。
小船却无钱可交,只有一身债务,被捉到只能敷衍应答着供应官府差遣。
自从名姓被登记在官家名册上,每天都只能坐在河边的空旷处打发日子。
虽然勉强有些公仓中的粮食可吃,但谁又能顾及家中的饮食呢?
可怜那些有船却无处可撑的人,江边万众都默默无声。

赏析

这首《捉船行》描绘了清朝时期江南地区因官府征调船只而引发的百姓困苦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官府强制征调船只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痛苦。诗开篇即以“客行在西吴,喧呼闻捉船”点明地点与事件,渲染出一种紧张、嘈杂的氛围。接着,“云奉宪司票,取数须一千”,揭示了征调船只的背景和规模,暗示了官府的严厉与苛刻。随后,诗人通过“乌程县堂晓传鼓,县官排衙点船户”等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征调过程中的官民互动,以及官府的权威与威严。“东船西舫寂不行,里正如狼吏如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官府征调船只时的严苛与民众的恐惧。接着,“行人坐守居人困,百里官塘断商贾”进一步展示了征调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商业活动的阻断,使得百里官塘一片萧条。“罟师渔父都含愁,城南城北水断流”两句,将目光转向渔民,表达了他们因船只征调而产生的忧虑与无奈。随后,“千艘万橹城中集,苇岸芦港风悠悠”描绘了船只集中于城市中的场景,以及周围环境的宁静与荒凉对比,更显出征调的规模之大与影响之深。“大船竞输线,差役幸暂免。小船无钱只一身,捉住支吾应供遣”通过对比大船与小船的命运,展现了征调政策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对无力支付费用的小船主而言,征调不仅剥夺了他们的生计,还可能导致家庭生活的困境。最后,“自从名隶公家籍,日日河头坐白日。太仓合米聊入腹,谁为饔飧顾家室”表达了长期被征调的船主们的生活状态,他们每日在河边等待,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却无法顾及家庭的温饱问题,凸显了征调政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可怜有船何处撑,江干万众俱吞声”以哀叹的语气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在官府政策下的悲惨境遇,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郑世元

18首
一字黛参。雍正癸卯举人。有《耕余居士诗钞》

猜您喜欢

和同省秋省宿
宋·朱胜非
老火未甘退,稚金方力征。炎凉分胜负,顷刻变阴晴。
闲园即事寄暕公
唐·司空曙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初晴落景
隋末唐初·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武相公中书郑相公
唐·吕温
禁门留骑吹,内省正衣冠。稍辨旂常色,尚闻钟漏残。九天炉气煖,六月玉声寒。宿雾开霞观,晨光泛露盘。致君期反朴,求友得如兰。政自同归理,言成共不刊。准绳临百度,领袖映千官。卧.....
青玉案
宋·李清照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艳歌行
南北朝·张正见
城隅上朝日,斜晖照杏梁。并卷茱萸帐,争移翡翠床。萦环聊向牖,拂镜且调妆。裁金作小靥,散麝起微黄。二八秦楼妇,三十侍中郎。执戟超丹地,丰貂入建章。未安文史阁,独结少年场。弯.....
伏读秀野刘丈閒居十五咏谨次高韵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绳削是所愿望(其五)香界
宋·朱熹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汎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曛欲醉,灵氛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住此中。
题马当山鲁望亭四首(其三)颜鲁公
宋·黄庭坚
不见鲁公断石,谁家为础为杠。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日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