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
鹉
曲
·
兰
亭
手
卷
兰
亭
不
肯
昭
陵
住
。
老
逸
少
是
献
之
父
。
过
江
来
定
武
残
碑
,
剥
落
刓
烟
剜
雨
。
纵
新
新
茧
纸
临
摹
,
乐
事
赏
心
俱
去
。
永
和
年
小
草
斜
行
,
到
野
鹜
家
鸡
窘
处
。
怀古
书法
历史
赏景
词悼念
词情感
译文
兰亭的景致并不肯在昭陵这个地方停留下来。东晋的逸士们如王羲之等人,是王献之的父亲。
穿越江河来到南方,寻找残存的碑文,那些文字已经剥落,被风雨侵蚀。
即使用新的蚕茧纸进行临摹,那种乐趣和赏心悦目的感觉也已消失。
在永和年间,小树和小草沿着小路生长,看上去很是壮观。可以想象那家养的野禽与普通的鸡相遇的尴尬境地。
赏析
这首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兰亭手卷》描绘了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感慨与怀旧之情。首句“兰亭不肯昭陵住”表达了对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无法长留人间的惋惜,暗示其价值超越了生死,连昭陵(唐太宗陵墓)也无法留住。接下来,“老逸少是献之父”点明了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之间的传承关系,强调了书法世家的血脉。“过江来定武残碑,剥落刓烟剜雨”描绘了兰亭序的摹本辗转流传,历经风雨侵蚀,残破不堪,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纵新新茧纸临摹,乐事赏心俱去”进一步表达了对原作神韵难以复现的遗憾,即使精心临摹,也无法找回当年创作时的乐趣和欣赏者的心境。最后两句“永和年小草斜行,到野鹜家鸡窘处”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流露出的潇洒自如,与日常生活的平凡相比,显得超凡脱俗。整体上,这首词通过对兰亭手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敬仰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冯子振
132首
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自号瀛洲洲客、,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猜您喜欢
题中兴颂石刻后
明·沈周
有册有册一尺畸,启阅重是磨崖碑。平原太守气骨壮,杀贼馀力存毛锥。千年白石耀深刻,风雨不剥神扶持。铜柱莫拔魑魅走,铁网欲破珊瑚支。快观书法十数过,驯读其语增噫嘻。君王爱色不.....
龙真行为天章待制林公跋书云秘府右军书一卷有一龙形真字印故作
宋·米芾
龙形真字芸香里,伏日道山聊一启。媪来鹅去已千年,莫像痴儿收蜡纸。萧衍老翁食无肉,锦质绣章能独侈。不知劫火付冤家,却误顽仙求令史。文皇有金无鉴目,赖取穹官齐押尾。徐生小黠辨.....
与张云汀论汉隶
清·王如玉
苦悬光和不可见,郭泰夏承为鲁赝。隶体纷纷惑汉唐,几人曾识庐山面。剪秃兔毫状剥蚀,古拙苍奇自惊炫。盟津谷口竹垞翁,意态有余非杜撰。痴儿拾得半段枪,跨上疲驴学桃战。一字人夸过.....
题大令冠军帖
金·赵秉文
君不见长安城中永宁里,玉轴牙签散城市。流传人间知几姓,墨蠹老蛟蟠不死。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大令冠军字。呜呼真赝久不辨,咄咄逼人皆卫李。至今淳化二王帖,多是唐人所临硬黄纸。.....
跋游本兰亭序
宋·李大异
真伪纷纷甚得知,风流千古一羲之。山阴胜概今何在,却有人传定武碑。
秋柳十二韵
明末清初·彭孙贻
东山娱柱史,群从竹林游。老去攀条惜,情多咏物愁。何堪如此树,无乃不宜秋。露冷三更笛,天涯独客舟。那能怨摇落,重复见风流。世态犹青眼,骚人已白头。感时丝触绪,萦影月当楼。前.....
题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真迹卷
清·爱新觉罗·弘历
墨迹与钩模,品如形影分。千秋赏鉴家,聚讼徒纷纷。二帖名久膻,片羽真不真。贞观暨绍兴,小玺文如新。聊当面目观,还轻耳食伦。
烈皇帝御书松风二字顾苓得之某司香遂揭于斋中(其一)
明末清初·顾景星
櫩榜松风字,崇祯御笔留。龙宾犹拱护,燕雀解啁啾。内使开黄帕,遗民泣白头。图书满天府,零落更谁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