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武
城
县
河
上
皆
民
舍
,
波
光
映
苇
扉
。
青
裙
沽
酒
过
,
白
发
载
鲜
归
。
仓
廪
丰
年
积
,
弦
歌
古
俗
稀
。
征
帆
未
可
住
,
还
逐
暮
云
飞
。
写景
田园
抒情
怀古
地点
秋天
征帆
民谣
译文
河岸上都是百姓的房屋,波光映照着用苇草编成的门扉。
有人穿着青色的衣裙买酒走过,有人白发老者满载着新鲜的物品归来。
丰收的年份里粮仓积满了粮食,古代的风俗因弹奏的乐曲而显得稀少。
远行的船帆还不可停下,还需继续追逐落日的余晖。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卷。首句“河上皆民舍,波光映苇扉”以简练之笔勾勒出河流两岸民居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景象,河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芦苇门扉,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之美。接着,“青裙沽酒过,白发载鲜归”两句,通过人物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一位身着青衣的女子渡河买酒,而一位白发老者则满载新鲜食物归来,两幅画面相互映衬,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日常与温馨。“仓廪丰年积,弦歌古俗稀”则从更深层次揭示了社会风貌的变化。粮食仓库里堆满了丰收的果实,体现了农业社会的富足;然而,古老的习俗中弹琴唱歌的场景却日渐稀少,暗示了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征帆未可住,还逐暮云飞”以动态收尾,描绘了远处船只在暮色中远去的景象,既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社会的风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传统习俗变迁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杨士奇
2068首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