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送别
景色
怀古抒情
赞美友人
秋景
地点描述

译文

在寒冷的灯光下,我面对着浊酒,环境萧条,仿佛置身于一个儒生的居所。
我在书房里,即使头发花白也值得,我的学生为我起草文书,各自才思敏捷。
双峡遥遥相对,展现着苍茫的大海之气;孤城在秋日中显得更加雄壮,广陵的波涛声也更加响亮。
尽管文星在天空中显得微小,但人们都认识它;南斗星常常照亮着剑影,其光辉十分高大。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寒夜中,文人对酒品茗,谈笑风生的画面。诗人以“雨雪寒灯对浊醪”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凸显了文人的孤高与淡泊。接着,“萧然似是一儒曹”一句,既是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也流露出对文人精神境界的赞美。“下帷国士堪华发”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主人公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赞誉,同时也暗示其年岁已长,但依然保持着学者的风骨。“草檄门生自彩毫”,则通过描述学生为老师起草文书时的才华横溢,进一步衬托出老师的卓越与影响力。“双峡迥分沧海气,孤城秋壮广陵涛”两句,运用自然景观的壮丽来象征人物的胸怀与志向,双峡与沧海气、孤城与广陵涛,既展现了广阔的世界观,也寓意着主人公的远大抱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文星虽小人争识,南斗常临剑影高”两句,以文星和南斗星比喻主人公的才华与品德,即使光芒微小,也能被人所识;同时,剑影高则暗示其坚毅不屈的品格,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高洁的节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操和理想追求,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韵味。

李攀龙

1426首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猜您喜欢

闻锡泉舅氏欲解官归先此奉迓
明·陶益
十年作客分歧路,千里裁诗寄岭梅。难和阳春怜隔阔,有缘灯火望归来。扁舟已许浮珠海,卓锡应携访玉台。怀古思乡情不少,愧无似舅一清才。
别外甥杨克一二首(其二)
宋·张耒
泽国授衣早,今辰絺纻单。孤城远目断,秋水去帆寒。相见不再少,此生何日闲。殷勤换美酒,要对蟹螯槃。
送程给事知越州
宋·周直孺
三吴冠盖并驱驰,名德如公亦已稀。胥口沈珠唐相事,会稽怀绶汉臣归。光华昼绣家山近,浩荡秋风画鹢飞。十万疲民待仁政,未应祗为脍鲈肥。
送杨昀谷增荦改官人蜀
清末近现代初·陈宝琛
老恨平生欠蜀游,看君揽辔剑门秋。一官鸡肋无中外,万卷牛腰任去留。城阙浮云萦别梦,江山斜日费边筹。建瓴自昔雄天府,忍遗诗人赋四愁?
再用韵谢非熊召饭
元·耶律楚材
行尽遐陬万里山,十年飘泊困征鞍。春风燕语归心切,夜月猿啼客梦残。圣世因时行夏正,愚臣嗜数愧春官。谁知贤帅开青眼,扫洒西庵召我餐。
卢十五竹亭送侄称归山
唐·杨衡
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殷勤一尊酒,晓月当窗白。
送见素业师南还二首(其一)
明·冯琦
灞水遥伤别,燕山独送行。弹珠元自误,抱玉竟谁明。抚己虚疑梦,逢人怯问名。报书稀不到,沾洒望神京。
复至裴明府所居
唐·李商隐
伊人卜筑自幽深,桂巷杉篱不可寻。柱上雕虫对书字,槽中瘦马仰听琴。求之流辈岂易得,行矣关山方独吟。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洒烦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