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
侍
儿
孔
雀
双
飞
织
素
年
,
蛾
眉
宛
转
使
君
前
。
桃
花
流
水
人
间
去
,
何
处
春
光
不
可
怜
。
写景抒情
咏物赞花
春天写景
怀古情感
闺怨情感
赞美桃花
动物
山水田园
春季节气
译文
第一句“孔雀双飞织素年,蛾眉宛转使君前。”翻译为白话文是:两只孔雀在空中双双飞舞,像是在编织着美好的年华,而女子的眉毛弯弯,宛如画中的人儿,在君王面前展现她婉转的神情。
第二句“桃花流水人间去,何处春光不可怜。”翻译为白话文是:桃花随着流水在人间消逝,但无论哪里,春光都是那么令人怜爱。
赏析
这首诗《遣侍儿》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侍儿的形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侍儿的深情与感慨。首句“孔雀双飞织素年”,以孔雀双飞的生动画面开篇,象征着侍儿在青春年华中的美好时光,如同孔雀般美丽而珍贵。这里的“织素年”形象地表达了侍儿在岁月中编织着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次句“蛾眉宛转使君前”,描绘侍儿在君王面前的仪态,蛾眉宛转,既表现了侍儿的美貌,也暗示了她对君王的依恋与期待。这一句通过侍儿的动作和姿态,展现了她与君王之间微妙的关系。第三句“桃花流水人间去”,转而描写自然景色,桃花随流水飘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含了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以及侍儿青春岁月的流逝。最后一句“何处春光不可怜”,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侍儿青春易逝、美好时光难留的深深惋惜之情。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春光的珍贵与易逝,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侍儿命运的同情与关切。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侍儿的美丽、青春、依恋以及时光的无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和对侍儿命运的深切关怀。
李攀龙
1426首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