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
秋景
怀友
情感
节令
八月
寒露
写景

译文

楚地的客人到了秋天经常生病,他心中感到孤独并自怜。
朋友们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八月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烽烟。
在白露寒冷的季节里,有人在砧板上捣衣,青枫树下大雁飞过。
难道应该写一篇充满遗憾的赋作吗?还是写下来任由老朋友传阅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楚地客居之人因秋日而生的多病与羁旅之愁,诗人以细腻的情感笔触,展现了离别之痛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联“楚客秋多病,羁心私自怜”,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楚地的客人,在秋天这个季节里,他不仅身体多病,内心更是充满了孤独和忧伤,这种自怜之情溢于言表。颔联“各天散朋好,八月见烽烟”,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在天各一方,昔日的朋友都已分散,八月的天空中,烽火连天,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更增添了诗人的忧虑和不安。颈联“白露寒砧下,青枫过雁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白露初降,砧声阵阵,让人感到寒意袭人;青枫树上,大雁南飞,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漂泊无依。尾联“岂应裁恨赋,写任故人传”,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诗人并未选择怨恨,而是希望通过文字,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远方的朋友,寻求心灵的慰藉。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描绘楚地客居之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坚韧品格。

李攀龙

1426首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题程世洪栖云楼
明·孙一元
楼上閒云万顷漫,爱云长日倚阑干。岩花半落岚光重,木叶乱鸣江雨寒。野老自甘泉石味,儿童时进蕨薇盘。閒来更觉青山好,湘簟疏帘静里看。
怀净土诗(其七)
元末明初·梵琦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著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宋·朱翌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瓦响急倾鲛鮹颗,袖宽先得柳花团。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岁晏同左生作
唐·韦庄
岁暮乡关远,天涯手重携。雪埋江树短,云压夜城低。宝瑟湘灵怨,清砧杜魄啼。不须临皎镜,年长易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