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
成
看
牡
丹
寻
花
又
向
石
溪
东
,
岂
逐
君
王
笑
脸
中
。
一
朵
微
醺
仍
浅
碧
,
数
株
轻
紫
倚
深
红
。
影
摇
茗
碗
沉
春
绮
,
香
结
云
岚
递
晚
风
。
怪
底
琵
琶
遮
不
住
,
笙
歌
缭
绕
万
山
重
。
写花
赞美
春景
写影
抒情
赞美牡丹
场景
写香
花
情
译文
寻花再次走向石溪东边,我不会去追逐君王笑脸中的花。
一朵花微微醉着仍然呈现出浅碧的颜色,几株花轻轻倚在深红之中。
影子摇曳在茶碗中沉入春日的锦绣,香气与云岚交织着在晚风中传递。
奇怪的是琵琶声无法掩盖住,歌声和乐曲在万重山中缭绕。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石溪东寻觅花朵的场景,表达了对牡丹花的独特情感与欣赏。首句“寻花又向石溪东”,简洁而富有画面感,仿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踏入一片静谧的自然之中,探寻未知的美丽。接着,“岂逐君王笑脸中”一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牡丹花与君王的笑脸相比较,暗示了牡丹花虽美,却并非仅为取悦权贵而生,更有着独立于世俗眼光之外的高洁之姿。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色彩。“一朵微醺仍浅碧,数株轻紫倚深红”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花的形态与色彩。一朵花微微带醉,颜色浅碧,几株花轻柔紫色,与深红相互映衬,展现了牡丹花的多样性和层次感。这样的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牡丹花美的细致观察,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影摇茗碗沉春绮,香结云岚递晚风”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牡丹花的描绘。牡丹花的影子在茶碗中轻轻摇曳,如同春天的绮丽画卷;其香气弥漫在云雾之中,随晚风传递,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嗅觉上的感受,还通过“茗碗”、“春绮”、“云岚”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怪底琵琶遮不住,笙歌缭绕万山重”两句,以琵琶和笙歌为喻,表达了牡丹花之美难以被掩盖,即使是在群山环绕的环境中,其魅力依旧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这里的“琵琶”和“笙歌”象征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牡丹花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深度的作品。
猜您喜欢
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唐·李适
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
廨舍之北有海棠二本惜非其地移植庭前呈晦甫同年博士
宋·吕陶
何事当庭植海棠,欲乘生气待春光。恰逢轻雨浑如意,若得和风定吐芳。篱下不堪藏秀质,眼前从此识清香。一樽曾与嘉宾赏,屈指红英在艳阳。
天香·姚氏牡丹
明末清初·曹溶
麝槛融脂,蜂衙缬翠,游人顾影宜昼。幻出珠含,斜分锦护,宛是雒京时候。依稀谷雨,枝共叶、难容春瘦。歌楼丛粉,争翘酒国,千红密甃。压倒群芳不谬。和清平、玉环能否。此际为伊怜惜.....
牡丹三首(其三)
宋·傅察
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踌蹰欲画无穷意,笔法何人继赵昌。
游仙词(其二)
明末清初·王邦畿
曈曈云影海潮中,花发扶桑满树红。莫是太阳金弹子,琼楼人面尽朝东。
采兰
明·释函是
幽兰产深谷,不与众卉争。杂之蓬蒿间,桃李非其伦。岂不羡红紫,梁园多俗情。芬郁世所慕,几人披荆榛。春风吹春草,习习带馀芳。独茂谁为伍,援琴聊自鸣。闻香思王者,龙虎兆嘉名。采.....
沁园春·招隐看梅
明·邬仁卿
十里江城,共向东风,寻到梅花。想三更幽梦,悄移石罅,一枝春影,扶上窗纱。铁骨崚嶒,冰姿修洁,可是神仙萼绿华。今宵醉,且休吹玉笛,只按红牙。槎枒,绮席横斜。恨知己、难逢好句.....
宜春九咏(其六)春花
明·邓云霄
金谷平阳翳绿莎,感时长叹复高歌。看春走马休辞远,骤雨狂风可奈何。野日无情流水急,啼鹃渐老落花多。三春日日须行乐,风俗谁论晋永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