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阳
吊
古
姱
节
垂
青
史
,
遗
风
遍
海
隅
。
榴
花
空
笑
日
,
楚
客
尚
飞
符
。
艾
叶
杯
中
蚁
,
龙
文
水
上
凫
。
灵
均
呼
不
起
,
愁
思
落
菰
蒲
。
端午节怀古
写景抒情
怀旧悼亡
山水田园
情赞美
地方
风俗
译文
姱节(此处指高洁的节操)被记载在青史上,流传下来的风范遍布海角天涯。
石榴花空自对着太阳笑,而远方的游子(楚客)仍在持符牒奔波。
艾叶杯中似有蚂蚁在活动,龙形纹饰的水面仿佛有水鸟飞掠。
屈原已然无法被呼唤复生,深深的忧愁和思绪落在了菰蒲之上。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迁所作的《端阳吊古》。诗中通过端午节的习俗和历史人物屈原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与缅怀之情。首句“姱节垂青史”,赞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接着,“遗风遍海隅”进一步强调了端午节习俗的广泛传播,从中原到边疆,从南到北,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榴花空笑日”一句,以榴花象征端午节的标志性花卉,借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喻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而“楚客尚飞符”则通过引用屈原的故事,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屈原在端午节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诗中“楚客”即指屈原,而“飞符”则是指赛龙舟时划动的船桨,象征着屈原的精神永存。接下来,“艾叶杯中蚁,龙文水上凫”描绘了端午节期间人们佩戴艾叶、赛龙舟的场景。艾叶被视为驱邪避疫的象征,而赛龙舟则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诗中将之比作“蚁”和“凫”,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场面的热闹。最后,“灵均呼不起,愁思落菰蒲”是对屈原的深切哀悼。屈原虽然已逝,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却如同菖蒲一般,依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传递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深敬仰。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以及对屈原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古代文化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二)
宋·蔡伸
小阁枕清流,一霎莲塘雨。风递幽香入槛来,枕簟全无暑。遐想似花人,阅岁音尘阻。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和同年滕侍御见寄韵(其三)
明·吴琏
久坐专城鬓已班,一封投乞卧青山。畅怀美酒频招饮,得意新吟每自删。花径有苔闲自扫,竹门无事镇常关。桃源深处成深隐,无复渔郎到此间。
马上口占次敬夫韵
宋·朱熹
几日城中歌酒昏,今朝匹马向烟村。迎人况有南山色,胜处何妨倒一尊。
琼筦顾守示和愚溪诗用韵饯之
宋·李曾伯
鲸浪中间一岛居,往时千虑笑狂愚。伏波方略今堪拟,渤海声名断与俱。小丑当从而靡矣,吾民其庶有瘳乎。双旌整顿双泉了,归佐清朝泽广区。
送范掾尉仁和
明·边贡
入仕得亲欢,舟行且问安。青山越州路,黄绶汉时官。暑服裁江练,名花荐渚兰。六桥三塔景,公暇几回看。
送张汝贤
明·康海
山居久谢风云使,今日西堂为子开。三百同年谁更好,八千滇水几时来。循良作郡纾民力,落魄逢人爱酒杯。青镜霜髭吾亦老,骊歌汀柳不胜哀。
班竹岭早发
清·刘廷玑
鸡鸣催客起,带梦走江乡。竹似嫌人俗,山应笑我忙。两溪分燕尾,一径转羊肠。不是勤民事,何缘破晓霜?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