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怀古
写景抒情
怀旧悼亡
山水田园
情赞美
地方
风俗

译文

姱节(此处指高洁的节操)被记载在青史上,流传下来的风范遍布海角天涯。
石榴花空自对着太阳笑,而远方的游子(楚客)仍在持符牒奔波。
艾叶杯中似有蚂蚁在活动,龙形纹饰的水面仿佛有水鸟飞掠。
屈原已然无法被呼唤复生,深深的忧愁和思绪落在了菰蒲之上。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迁所作的《端阳吊古》。诗中通过端午节的习俗和历史人物屈原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与缅怀之情。首句“姱节垂青史”,赞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接着,“遗风遍海隅”进一步强调了端午节习俗的广泛传播,从中原到边疆,从南到北,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榴花空笑日”一句,以榴花象征端午节的标志性花卉,借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喻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而“楚客尚飞符”则通过引用屈原的故事,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屈原在端午节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诗中“楚客”即指屈原,而“飞符”则是指赛龙舟时划动的船桨,象征着屈原的精神永存。接下来,“艾叶杯中蚁,龙文水上凫”描绘了端午节期间人们佩戴艾叶、赛龙舟的场景。艾叶被视为驱邪避疫的象征,而赛龙舟则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诗中将之比作“蚁”和“凫”,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场面的热闹。最后,“灵均呼不起,愁思落菰蒲”是对屈原的深切哀悼。屈原虽然已逝,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却如同菖蒲一般,依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传递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深敬仰。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以及对屈原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古代文化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