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绿
写景
荷花咏物
赞美
地点
寺庙
抒情
秋天的
写水
莲花
离别

译文

红尘中的人流熙熙攘攘,纷纷前往皇城,而在净业亭的旁边,有一个特别的区域。
优美的景色从来没有离开过城的北面,清澈的光芒似乎已经照到了西湖。
在绿色的荷叶下面,有一艘小船停泊着,只能看到萏花旁边孤零零地望着月亮。
是否有官员的身体已经化为佛身,他们在采莲的洲畔盘腿打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净业寺莲花的美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莲花生长的环境与氛围。首句“红尘面面送皇都”,以红尘比喻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与净业寺的清净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净业寺远离尘嚣的独特之处。接着,“净业亭头别一区”点出了净业寺的地理位置,位于净业亭旁,独辟一方净土。“胜景不曾离北郭”一句,赞美了净业寺周边的美景,即使在北郭这样的地方也能感受到胜景之美。“清光如已到西湖”则通过西湖的美景来比喻净业寺的清幽与宁静,进一步强调了净业寺环境的优雅与超凡脱俗。“绿荷叶下维舟小,只萏花边望月孤”两句,生动描绘了净业寺莲花池中的景象。绿荷与小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而孤月映照在只萏(未开的荷花)之间,则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冷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净业寺的禅意与寂静。最后一句“可有宰官身是佛,采莲洲畔拥跏趺”表达了对净业寺僧侣修行生活的赞叹。这里的“宰官身是佛”意味着即使是世俗官员,在净业寺的环境中也能达到佛性的境界,而“采莲洲畔拥跏趺”则描绘了僧侣们在莲花洲上打坐修行的情景,体现了净业寺不仅是莲花盛开之地,更是僧侣们心灵净化和修行的圣地。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净业寺莲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蕴含了深刻的佛教哲学思想,表达了对净业寺及其僧侣修行生活的赞美与敬仰。

猜您喜欢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影湖楼十咏(其十)荷香
清·爱新觉罗·弘历
仙想精神霞想裳,层楼小憩水风凉。沈檀甲煎都无藉,自在光中自在香。
与啸麓谈鄮山阿育王寺之胜啸麓为之神往有诗余更和之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劳生念念馀尘土,笑口为君说鄮山。睡起随参香殿上,饭馀无事古松间。寒宵雪密茶初熟,精舍兰开衲未还。无用苓蔘治幽痗,深心回向一开颜。
答赵壶石象山松下见怀原韵
清·李澄中
别后桃花几遍开,旧题石壁长莓苔。屋梁月落天南北,山路云深梦往来。幽洞尚留寻胜屐,故人多负出群材。须眉空向他乡老,好护新松待我回。
题珍溪朱南凤书院
明·朱谏
雁荡诸峰尽向西,芙蓉水落到珍溪。琼枝玉树连书屋,白石清泉带柳堤。雨过杏川看犊饮,春深草阁听莺啼。眼前即是神仙地,何必桃源更问蹊。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