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调
歌
头
(
其
五
)
汪
德
邵
无
尽
藏
淮
楚
襟
带
地
,
云
梦
泽
南
州
。
沧
江
翠
壁
佳
处
,
突
兀
起
红
楼
。
凭
仗
使
君
胸
次
,
与
问
老
仙
何
在
,
长
啸
俯
清
秋
。
试
遣
吹
箫
看
,
骑
鹤
恐
来
游
。
欲
乘
风
,
凌
万
顷
,
泛
扁
舟
。
山
高
月
小
,
霜
露
既
降
,
凛
凛
不
能
留
。
一
吊
周
郎
羽
扇
,
尚
想
曹
公
横
槊
,
兴
废
两
悠
悠
。
此
意
无
尽
藏
,
分
付
水
东
流
。
怀古 历史
抒情 豪放
译文
淮楚一带是重要的地方,云梦泽的南面是州城。
江水碧绿,山崖苍翠,风景绝佳的地方,有一座高楼突兀而立。
仰仗着使君的胸怀壮志,向老神仙询问何在,他长啸一声俯视清秋之景。
试着让人吹奏箫曲来看,恐怕会有骑鹤的神仙来游历。想要乘风破浪,横渡万顷碧波,泛起扁舟。
山高月小,霜露已经降下,寒气逼人无法停留。
回想起周瑜用羽扇指挥的英勇,还能想象曹操挥槊作战的雄姿,历史的兴衰都悠然自得。
这份情感是无尽的宝藏,只能寄托给东流的水。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张孝祥所作,名为《水调歌头·其五》。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叹古人、怀念历史的诗篇。"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出了诗人的情感和想象。这里的“淮楚”指的是淮河与楚地之间的地带,而“云梦泽南州”则是用来形容那里的美丽。"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 这两句描绘了一处壮丽的建筑物,是诗人心中理想中的场所。沧江在这里成为了这种理想之地的背景,而“翠壁”和“红楼”则是那里的美丽景象。"凭仗使君胸次,与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 这里诗人通过对使君和老仙的提问,以及长啸(即悠长地吟咏)的动作,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由状态的向往。"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 这几句诗人通过想象自己吹奏箫管、骑鹤飞翔的意境,表达了他对自由飞翔、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 这里的景象描写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之美时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常和悲凉的情绪。"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 这里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名将(周瑜、曹操)及其象征性的物品(羽扇、横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怀念。"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最后这两句则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托付给了河流,让它们随着水流而去,这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物品的提及,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由、超脱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张孝祥
639首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汉族,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