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乡
子
(
其
二
)
莫
愁
湖
湖
上
好
花
株
。
花
好
花
残
总
似
奴
。
夫
似
沉
沉
湖
底
月
,
虚
无
。
一
在
萧
关
一
在
吴
。
愁
月
月
同
孤
。
说
与
愁
花
花
向
隅
。
愁
月
愁
花
愁
欲
死
,
糊
涂
。
是
谁
题
作
莫
愁
湖
。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
春花写景
地点
湖泊
情感
愁绪
怀古
译文
湖上有美丽的花株,花开花落都像是一个个美丽的侍女。
夫君(或者某种象征)如同那沉在湖底的月亮,难以触及,仿佛不存在一般。他可能在一个地方(萧关),也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吴)。
每当看到孤独的月亮,我的忧愁便与它相伴。与那愁苦的花儿相对时,它也显得孤苦无依。
我的忧愁如这湖边的花和月,让人感到绝望,难以明晰。是谁题字写成了“莫愁湖”呢?
赏析
这首明代词人俞彦的《南乡子·其二·莫愁湖》以莫愁湖为背景,通过湖上的花和月,表达了深深的愁绪。"湖上好花株"描绘了湖面上美丽的花朵,然而"花好花残总似奴",暗示了花开花落如同人生的无常,如同奴仆般无法自主。接下来的"夫似沉沉湖底月,虚无",将湖中月影比喻为深沉而虚幻,进一步渲染了寂寞和空虚的氛围。"一在萧关一在吴",通过空间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一个在边关,一个在江南,两地相隔,增添了愁苦之情。"愁月月同孤",月亮也成了愁苦的象征,与词人一同孤独。"说与愁花花向隅",将花儿比喻为同样陷入愁苦的自己,独自面对角落,显得更加凄凉。最后,词人感叹"愁月愁花愁欲死,糊涂",愁苦到了极致,连自己都感到迷茫和困惑。整首词以莫愁湖为载体,通过花、月、空间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和无尽的哀愁,以及对未知命运的迷茫。"是谁题作莫愁湖"则以疑问收尾,引发读者对"莫愁"这一名字背后含义的思考,增添了词的艺术魅力。
俞彦
198首
[明](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字仲茅。生卒年均,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前后在世。历官光禄寺少卿。彦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词集今失传,仅见于各种选本中
猜您喜欢
望姑苏兼送友
明·石宝
送客因怀客往还,笙歌池馆绣江山。深愁忽与云俱往,好景曾于梦有关。帆带夕阳增地胜,虹收残雨觉春閒。相逢却话当年事,只恐悲欢损壮颜。
送观宁侯葬诗
南北朝·王褒
蒙羽高峻极,淮泗导清源。刑茅广裂地,跗萼盛开蕃。纷纶彤雘彩,从容琼玉温。冲飙摇柏干,烈火壮曾昆。畴昔同羁旅,辛苦涉凉暄。观风方听乐,垂泪遽伤魂。造舟虚客礼,高闬掩宾垣。桂.....
偈颂二十五首(其二十五)
宋·释智愚
敛影穷原懒出扃,晓云如送又如迎。因思执手经行处,几听沙泉绕涧鸣。
自题卧游图(其二)
清·俞廉三
北辙南辕席未温,故园閒煞老苔痕。家居喜近兰亭畔,山色当窗水到门。
驻跸辽阳夜深对月用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
清·玄烨
夜气澄炎景,清光渡海碣。流云渐稀朗,繁星粲如缀。蟾殿魄初明,冰轮影未缺。怀古听行漏,素心良蕴结。旷然望九霄,妖氛尽殄灭。
玉壶亭
宋·陆游
玉壶亭上小徘徊,闲对残荷把一杯。冠盖交驰期会急,长官未必办频来。
濮上怀友人
元末明初·王祎
天末孤云去,城头落日沉。苍黄游子意,寥落古人心。已觉河山异,空惊岁月深。由来桑濮地,千载有馀音。
潼关留别梦得孟云子厚希曾诸君子
明·殷奎
客里衣冠喜合并,留连三日荷深情。华阴县里追游好,江月亭前发兴清。碑记延熹充嗜古,杖分灵寿得扶倾。匆匆又上关东道,萍聚蓬飘叹此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