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窗
怨
(
其
二
)
即
事
帘
不
卷
。
人
难
见
。
缥
缈
歌
声
,
暗
随
香
转
。
记
与
三
五
少
年
,
在
杭
州
、
曾
听
得
几
遍
。
唱
到
生
绡
白
团
扇
。
晚
凉
初
、
桐
阴
满
院
。
待
要
图
入
丹
青
,
奈
无
缘
识
如
花
面
。
闺怨
写景
抒情
地点
怀旧
情思
译文
帘子没有卷起,所以人难以看见(歌唱者)。缥缈的歌声,随着暗香飘转。
记得和三五少年一起在杭州,曾经听过好几遍(这样的歌声)。
歌声唱到晚凉初至,桐树阴影满院时,用白团扇轻舞(表演)。
想要把这样的场景画入画中,但无法画出如花般的面庞(因为无法记住其容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难以见到心仪之人的哀愁情感。"帘不卷"与"人难见"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隔绝和渴望的氛围。而缥缈的歌声随着香气的飘逸,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描写,更像是在传递着某种情感的流动。诗人提及自己曾在杭州与少年时期听过几遍这样的歌,显然这首歌与诗人的记忆和情感有着深厚的联系。"唱到生绡白团扇"一句,则是对那首歌中细节的描摹,通过具体的物品描写,将读者带入那种氛围之中。"晚凉初、桐阴满院"则是在营造一种环境气氛,让人感受到夏夜的宁静与清凉,以及诗人所处的那个空间。最后两句"待要图入丹青,奈无缘识如花面"表达了诗人想要将那个人之美好永恒保存下来,但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为无法真正地认识和理解那个人,就像难以触及花朵般脆弱而美丽。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诗人希望通过艺术来捕捉那个人的美,而"如花面"则是对那个人的比喻,既表达了诗人对其外貌的赞美,也暗示了那个人在诗人心中的脆弱与易逝。
王质
496首
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后宫词
明·姚光虞
珠箔罗帏梦不成,起来花底听残更。多情祇有长门月,夜夜瑶阶伴影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