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线
?
便
写景
地点
山水
秋天
登高
节庆
九重阳
自然景色
田园风光
秋色
佳节登高

译文

联结木屐登上高塔,影子在塔下空地上浮动。同行的人们都沿着阶梯走上了霞光万道的高台。
木屐生风,轻快无比,无人可比。人们手牵茱萸,佩戴的饰品也成双成对。
密集的房屋低矮地依附在城郭旁,微弱的野色在窗前散开。
曲曲折折的河身变得狭窄,而三座山如同尖锐的物体矗立,海的形势渐渐显现下降。
越过岸边,可以看见天鸡在甬上飞翔,吴地的云朵像马匹一样在娄江边分辨出来。
从高处往下看,繁华的世界就像许多小粟粒,俯耳倾听,蒲牢(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吼叫的声音如同被撞击一样。
帝王们的宝座、摘星楼等建筑都近在眼前,佛灯犹如日光照耀,在烛台上闪闪发光。
旋螺和印度蜗的角相争,群山如同争夺一般的大地般高大巍峨。云雾笼罩着檀香木制成的佛像和香炉。
法乳如清净的瓶中之水流动于清净的世界,仙女们的仙乐如同洗涤人们的心田一般美好。
空中的虚幻之影应该高飞直上,侧身站在危险的栏杆上眺望远方。
雨滴斜斜地打在短小的斗笠上,像小溪一样短暂地流淌;彩虹如小兽般小饮后挂在树枝上。
霜随青女(传说中的霜神)的手指沾染了回雁的羽毛,雷声模仿婴儿啼哭的声音来警告狗吠声。
我想用霓虹剪出美丽的羽袖,从此驾着飞舟进入汉水。
静静地没有用处再去参拜赵国(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境界或人物),也无需再去向庞氏询问(庞氏可能是某位智慧高深的人)。
华丽的言辞早已消除文字的障碍,禅宗之理也不需要靠饮酒的糊涂人去了解。
我用米饭之汁供奉弥勒佛(佛教中的大菩萨),击打钵盂分配酒食在玉质的缸旁边。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高塔之巅的壮丽景象,展现了登高望远的豪情与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首句“联屐登高塔影谾”,以“联屐”形象地描绘了众人一同攀登的情景,而“塔影谾”则勾勒出高塔在阳光下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氛围。“同攀飞磴蹑霞幢”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攀登的艰难与壮志,仿佛踏着云霞,直抵天际。“生风屐底轻无两”写出了登山时的轻松与自由感,仿佛风也助其一臂之力。“揽带茱边佩亦双”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节日的气氛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鳞次人烟低附郭,熹微野色散当窗”描绘了城市与乡村的交融,以及清晨微光中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丽。“曲盘一线河身狭,尖矗三山海势降”则以河流与山脉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越岸天鸡知甬上,吴云如马辨娄江”通过天鸡与云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地域的广阔与自然景观的丰富。“下窥华藏纷成粟,俯听蒲牢吼似撞”以华藏与蒲牢的声响,展现了深邃的宗教氛围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帝座摘星俱在掌,佛灯指日烂于釭”表达了对宇宙与神佛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光明与智慧的向往。“旋螺印度蜗争角,拥雾栴檀鼎罢扛”通过印度蜗牛与栴檀香炉的象征,展现了文化的交流与宗教的庄严。“法乳藻瓶流净域,频伽仙乐洗凡腔”描绘了佛法的净化力量与仙乐的洗涤作用,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美好。“排虚倒影翀宜举,侧足危阑眺不?”表达了对自然与宇宙的探索欲望,以及面对未知的勇气与好奇。“断雨斜侵支短笠,渴虹小饮挂徒杠”描绘了雨后彩虹的美丽与短暂,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欣赏与思考。“霜随青女沾回雁,雷学啼婴儆吠厖”通过霜、雁、雷、犬的描绘,展现了季节变换与自然生态的循环。“便拟剪霓为羽袖,从兹入汉驾飞艭”表达了诗人想要融入自然、追求自由与飞翔的愿望。“悄然无用重参赵,空有何劳更问庞”通过引用历史人物赵武灵王与庞统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淡然态度。“绮语久空文字障,禅机猛喝酒徒憃”强调了摒弃世俗语言与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聊将米汁供弥勒,击钵分筹傍玉缸”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对佛教信仰的实践与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历史故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信仰、宇宙的思考与探索。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