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南
窗
下
松
桂
山
窗
寂
寂
掩
双
扉
,
松
桂
无
人
客
至
稀
。
不
是
子
规
啼
不
到
,
故
园
虽
好
未
成
归
。
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思乡情感
咏物
松桂
秋天时节
怀旧忆往
译文
山窗静悄悄地掩着双扉,松树和桂树之间,客人稀少。
如果不是子规鸟鸣叫,我甚至都忘记了故乡,虽然故乡风景美好,但我却还未归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山窗之下,双扉紧掩,四周只有松树和桂树相伴,却鲜少有人来访。这不仅仅是环境的孤寂,更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山窗寂寂掩双扉”,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冷清的氛围。山中之窗,本就远离尘嚣,再加上“寂寂”二字,更显其宁静。而“掩双扉”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封闭与隔绝,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诗人无关。“松桂无人客至稀”,接着描述了环境的空旷与人迹罕至。松树与桂树作为背景,不仅增添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高洁与清雅。然而,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却少有人来,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他渴望有人理解,却似乎无人能懂。“不是子规啼不到”,这一句转折,引入了鸟鸣的意象。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凄厉,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诗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子规的啼叫,那么即使故乡再美好,也无法唤起他归乡的念头。这里,子规的啼叫成了触发诗人思乡情绪的契机,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心系故乡,但现实的种种原因让他难以成归。“故园虽好未成归”,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无奈。尽管故乡的美好如同画卷般展开在眼前,但他却无法跨越现实的障碍,实现回归的愿望。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代背景的一种隐喻。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人性深处情感的深刻挖掘。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您喜欢
夜月如昼与仲退坐松巢煮茶
宋·徐瑞
河淡星欲无,碧展天一幅。天孙分锦章,荐此半规玉。明入千家窗,此兴几人足。慷慨商声歌,主客俱不俗。泠泠古松根,枯樵煮寒瀑。清啸拍阑干,悲猿挂高木。
秋思
唐·周贺
杨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归心病起切,败叶夜来多。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旧山馀业在,杳隔洞庭波。
圆蛤
宋·唐庚
黄犊鸣水中,相顾皆愕然。探之无所得,有蛙仅如钱。持问旁舍翁,云此号圆蛤。夏潦涨沟渠,喧呼自酬答。卒然闻其声,谓当可专车。既见一拊掌,寸莛量有馀。物生元气中,小大各异趣。蛙.....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秘校兼节度参谋同书寄上
唐·窦庠
朝市三千里,园庐二十春。步兵终日饮,原宪四时贫。桂树留人久,蓬山入梦新。鹤书承处重,鹊语喜时频。草奏才偏委,嘉谋事最亲。榻因徐孺解,醴为穆生陈。卫国今多士,荆州好寄身。烟.....
村中晚兴
明·许继
微吟循清流,长眺际遥缡。山秋云气深,野晚日色浅。危柯凉似振,时稼熟初偃。一念故林居,情随飞鸟远。
到秋
唐·李商隐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风滞所思。守到清秋还寂莫,叶丹苔碧闭门时。
再赠西山隐者
清·马长海
山路逶迤入杳冥,十年重访枕烟庭。问名揩眼看蓬鬓,留客呼儿挈酒瓶。云似客闲朝出岫,鹤如人立夜听经。先生不与寰中事,长啸一声天地青。
说诗
清·宋湘
文章妙绝有邱迟,一纸书中百首诗。正在将军旗鼓处,忽然花杂草长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