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田园
边塞
战争
抒情
情感
思乡
悯农

译文

卢陂的土地不够肥沃,生长的菜蔬和芦苇之间还有水茈。
更何况现在又遇到了战争,家家户户都很少有炊烟升起。
旅居他乡的人被战马所阻,直到日头西沉仍常为饥饿所苦。
我深感沉默和惭愧,只能想到像杜甫那样在草堂里亲手为生活做些简单的食物。
于是挑起担子,走向山上去,用一百钱买来一种像蹲鸡一样的野味。
将这种野味煮成白石香,用青盐和紫泥来调味。
人们饱了之后,锅里还剩下一些食物。
世道混乱,衣食困苦,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何时才能停止呢?
城西那一顷的豆田,已经知道变为荒地无收。
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近路回家呢?期待能在年老的时候能回家,过上亲自耕种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战乱时期,卢陂地区因战争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诗人彭孙贻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首句“卢陂土力薄,菜甲间凫茈”,点明了卢陂地区的土地贫瘠,农作物生长艰难,暗示了当地经济基础薄弱。接着,“矧此遘兵革,比户寡晨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家家户户炊烟稀少,生活陷入困境。“羁人阻戎马,日旰常苦饥”描述了战争使人们流离失所,无法正常生活,即使在日暮时分也常常感到饥饿。诗人通过“悯默愧杜老,草堂躬饷藜”表达了对杜甫的同情与自责,自己虽身处草堂,却无力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只能亲自采摘野菜充饥。“荷担山上去,百钱买蹲鸱”描绘了主人公为了寻找食物,不得不翻山越岭,花费微薄的钱财购买蹲鸱(一种芋头),可见食物之稀缺。接下来,“煮作白石香,青盐发紫泥”则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食物的珍贵与美味,尽管是简单的食物,但在当时却是难得的享受。“人饱数枚已,每剩釜中糜”说明食物虽少,但能让人暂时饱腹,而锅中的粥则常常剩下,反映了食物的极度匮乏。最后,“世乱困衣食,行役息何时”表达了对动荡时代下人民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城西一顷豆,知已落为萁”借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破坏农田、粮食歉收的忧虑。“安得间道归,岁晚躬扶犁”则是诗人对未来和平时期的向往,希望能在战乱结束后,回归田园,亲自耕种,过上安定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民生的关注。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