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秋
秋意阑珊
情感抒怀
思乡思情

译文

风吹过,大梧桐叶虽未落下,但秋雨细碎地打在窗户上,秋天的气息弥漫在阁楼上。
青苔厚厚地积聚起来,苔衣已经长到一寸厚了。两只乌鸦(或指人物)爱惜地拿着铜瓶(可能是装着水的瓶子),(在青苔上)走来走去。
莲花上水珠滴落发出丁丁的声音,我独自靠着有梵文装饰的栏杆听。
山城中的捣衣声急促,这一切都被秋风吹进帘子内。
美人不说话只有寒蝉在叫,如果不信你看那灯花在背灯时默默地流泪。

赏析

这首《残夜曲》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画面。首句“风吹大梧叶未落”,以风动梧桐叶未尽落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秋日特有的萧瑟氛围。接着,“碎雨剪窗秋意阁”一句,将细雨轻敲窗户的声音与秋天的意境巧妙结合,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特征。随后,“苔衣厚积一寸青”描绘了苔藓在石阶或地面生长的景象,增添了几分自然的生机与岁月的痕迹。“双鸦惜袜携铜瓶”则通过乌鸦的动态,以及它们携带铜瓶的动作,赋予画面以生动感和故事性,仿佛在讲述着某种传说或寓言。接下来,“莲花丁丁千滴水”一句,将莲花与滴水的声音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宁静的氛围。诗人独倚栏杆,倾听莲花滴水的声音,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其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紧接着,“山城乱杵捣衣急,总是秋声捲帘入”描绘了山城中人们忙碌捣衣的情景,以及秋声随风卷入室内的情境,既表现了生活的节奏,又增添了季节的特色。最后,“美人不语寒螀语,不信灯花背灯泣”两句,通过对比美人与寒螀(即寒蝉)的无声与有声,以及灯花与灯的相对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美人不言语,却仿佛寒蝉在诉说,灯花虽美,却在背离灯光的地方哭泣,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哲理意味,引人深思。整体而言,《残夜曲》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时间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