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写景抒情
登高抒情
友人共游
记梦

译文

半个月来我在广陵游荡,哪座楼哪座塔没有登过。
大家都感叹我的体力还好,能登上栖灵寺的第九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与梦得同登栖灵塔》。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高望远的喜悦心情,以及对身处高处所感受的景色之美好。"半月悠悠在广陵" 这句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半个明月悬挂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上空,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里的“半月”可能指的是夜晚的时分,或许是白天里阳光透过云层照耀下来的柔和光芒。"何楼何塔不同登" 这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探索不同高台或古塔的好奇心态。这里的“何”字用法给人一种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怀,似乎在暗示无论是哪座楼阁还是哪一座塔,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诗人去体验和探索。"共怜筋力犹堪在" 这句话则透露了登高的辛劳,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仍然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身体状况的感慨。这里的“共怜”是指与友人共同感受到的体力不支,显示出一份对友情的珍视。"上到栖灵第九层" 这句则是诗人的自豪和满足之情的展现。能够攀登至高处的“第九层”,象征着诗人精神上的追求,也许是对知识、智慧或艺术境界的一种追求。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共同攀登古塔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白居易

2943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