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花
怀古
抒情
春天
情感
思乡
思念
惜时
记梦

译文

前年的题名之地,如今我来看花。
做了三年的书吏,已经三次见到牡丹开放。
怎能只惋惜花朵,才明白岁月催人老。
更何况寻找赏花的伙伴,他们去了东都还未归来。
谁能料到在花红柳绿之处,春天即将过去,思绪却悠长无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自然景物时感受到的年华易逝之感。"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过去曾留下墨迹,现今重游旧地,再次欣赏到花开的美丽景象。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个人经历的积累。"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这里通过对花卉的描写,诗人强调了自己对自然界中生长周期的观察与感悟,"一作"指的是初次看到某种花朵,而"三见"则表示多次目睹牡丹开放的情景,这些都凝聚着诗人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岂独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这两句则是诗人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不仅哀悼美好事物的易逝,也意识到自己年纪渐长,时光在无声中流逝。"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这里诗人提到了与同伴一起游历寻找美丽景致,但却发现同行者已离去,而他们的足迹还未回来。这既是对友情的怀念,也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最后两句则是在表达面对即将结束的春天,美丽的花朵即将凋零时所产生的情感。"讵知"表明诗人对于这些事物的珍惜之情,而"红芳侧"则是牡丹花盛放的象征,"春尽思悠哉"则表达了在春天结束之际,对美好时光无法留住的无奈与感慨。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易逝以及友情的珍惜之情。

白居易

2943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