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使
写景
咏物
抒情
春天
写鸟
情感
思乡
怀古
佳节

译文

我本是南海人,暂时客居在北京。
早晨游览金张园,晚上住宿在许史宅。
二月的春风吹开了各种花朵,花儿簇簇团团竞相开放。
银鞍绣勒的少年郎,面对着花丛下马弹起了琵琶。
大弦的声音低沉压抑,仿佛花儿刚开始绽放;花儿的重量使枝条低垂,枝条更加弯曲。
小弦的声音变得欢快活泼,就像雨点突然落下,烟雾浓重遮掩了视线。
鹧鸪鸟从哪里来呢?它来自遥远的天边。
忽然被圈栅和篱笆的声音惊动,不知道它飞到了谁家。
又听到黄鹂鸟清脆的鸣叫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
弹奏的指法似乎嫌宫调的节奏缓慢,于是改写群雁的鸣叫,仿佛是在霜冷的天气中发出的暖意。
蒹葭丛中深处风声萧瑟,一只两只的鸟儿飞得越来越高。
视线所及的地方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使我回头看时心中感到烦恼和忧虑。
我对少年说且慢弹奏吧,这里离钱塘江远达三千里。
每到春天来临百花最多的时候,鹧鸪能舞动,黄鹂鸟也能唱歌。
去年我随着大雁飞到了沙漠,听到这琵琶声却并不觉得快乐。
年轻人笑我太痴迷了,人生应该及时行乐。
这里正有美好的地方,只是害怕闲愁的困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京的短暂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日里花园中的繁华景象和音乐之美。诗人以“仆本南海人,暂为北京客”开篇,表达了自己作为南方人的身份与身处北方京城的暂时性体验。接着,诗人描述了春天花园中的盛景,“二月春风吹百花,朱朱粉粉相钩加”,生动展现了花朵的色彩与形态。随后,诗中引入了音乐元素,通过“银鞍绣勒少年子,对花下马弹琵琶”描绘了一位少年在花丛中弹奏琵琶的情景。琵琶的音色被诗人巧妙地与花朵的动态联系起来,通过“大弦掩抑花始开,花重坠枝枝更斜”、“小弦变作花烂熳,雨点骤打烟浓遮”等诗句,展现了音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诗中还穿插了对远方与自然界的描写,如“鹧鹄从何来,远在天之涯”、“天长地远望不见,使我回首心烦劳”,以及对不同鸟类声音的描绘,如“又闻黄鹂声睍睆,如断复续续复断”。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添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对比与思考。最后,诗人以“我谓少年弹且止,钱塘去国三千里。每到春来花最多,鹧鸪能舞黄鹂歌。去年随雁同沙漠,听此琵琶殊不乐”表达了对音乐与自然、家乡与异乡之间复杂情感的思考。通过“少年笑我君太痴,人生行乐须其时。此中正自有佳处,但畏闲愁缠绕之”这样的结语,诗人既肯定了当下生活的乐趣,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音乐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梵琦

123首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