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
重阳节
写景
咏物
写花
菊花
情感
秋天
写鸟
飞鸿
山水
赞美
饮酒抒情

译文

空中传来飞鸿鸣叫的声音,它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游走。碧绿的湖面,波浪起伏,仿佛是溶化在水中的碧玉一般。
眼前的菊花,金黄的花瓣宛如微笑的脸庞。头上插着茱萸,而白发的忧愁也浮现出来。
手持桂木做的船楫,坐在兰草装饰的船上。此时林中的红叶正盛,正是深秋的景象。
在龙山这一天,人们还会吹起帽子上的风,欢笑着品尝着泛着玉光的酒香。

赏析

这首《鹧鸪天·重阳》由清代诗人沈榛所作,描绘了重阳节时的自然景色与情感体验,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沉的人文关怀。首先,“嘹唳飞鸿寥廓游”,开篇以鸿雁翱翔于广阔的天空起笔,既展现了秋季的辽阔景象,也寓意着人生的漂泊与自由。接着,“溶溶碧渚浪花浮”,描绘了一幅水波荡漾、绿洲浮生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水边的宁静与生机。“眼看菊蕊黄金笑,首插茱萸白发愁”两句,将视觉与情感巧妙结合。菊花盛开,金黄灿烂,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而白发老人插上茱萸,既有对传统习俗的遵循,也隐含着岁月流逝、人生沧桑的感慨。这一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携桂楫,坐兰舟”,诗人通过想象自己与友人一同划着桂木桨,乘坐着兰花装饰的小船,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这样的场景不仅富有诗意,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最后,“满林红叶正深秋,龙山此日还吹帽”,将画面转向深秋的山林,红叶满枝,一片绚烂。引用“龙山吹帽”的典故,即东晋大将军桓温在重阳节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后人以此为乐事。此处借典故表达了对重阳节传统习俗的怀念与喜爱,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流转,岁月不居的主题。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重阳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是一首充满意境与哲理的佳作。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宿松树塘
清·和瑛
苍松傲雪青霄上,六尺方床对松放。清秋月照松间雪,雪月交光松心壮。四时盘错不改柯,夭矫虬龙茁无恙。忆自天戈西北指,大木斯拔疾雷将。旦旦伐之四十年,梁栋尽供都料匠。赖有相传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