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写景
山水
秋天的景色
对景色的感慨
情感
思乡
怀旧
梦中情景

译文

巫山高耸入云霄,高得与蓝天相接。
早晨的云常常弥漫,晚上的雨又带着深深的凄凉。
仿佛能听到珠宝的响声,隐约地认出是绣花的衣裙。
我无法留住那位美丽的人儿,只能让她的影子在梦中迷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巫山的壮丽景象和神秘氛围。首句“巫山高不极,高与碧穹齐”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巫山的高耸入云,与天空相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下来,“朝云常蔼蔼,暮雨复凄凄”则通过朝云暮雨的描写,赋予了巫山动态之美,同时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诗人接着用“髣髴闻珠佩,依稀认绣袿”两句,仿佛在暗示着巫山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或故事,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最后,“无能留彼美,徒使梦魂迷”表达了诗人对巫山美景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触及的遗憾,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巫山景色的细腻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壮丽又神秘的意境,引人入胜。

文彦博

454首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