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
祭祀
抒情
写景
季节
冬季
赞颂
节气
冬至
地方
南郊
情感
忧民
手法
煊赫

译文

只有天地才能显示出礼仪,精心规划的事项延续到七天之久。
正确的担忧使得对天下人深深忧虑,深思熟虑后将道德行为扩大至整个宇宙。
恭敬地期待神灵的降临并举行献祭,亲自前往参与祭典前的斋戒和祓除。
云雾环绕的宫殿如华盖般壮丽,月光照耀的道路如同银色的车轮。
学识渊博的官员们佩戴着玉佩,卫士们身着盔甲,手握重器。
祭祀的牲畜整齐排列,玉帛和钟鼓等祭品光彩夺目。
初次献酒时酒香四溢,火光辉煌,永不熄灭。
温暖的管乐之声如同玉声般悦耳动听,时间的流逝在晚间悄然无声。
紫色的烟雾轻轻拂过,远方的仙乐传来,皇家的道路再次旋转,仪仗队焕然一新。
庄重的车队如鸟般迅速环绕左翼,庆贺的言辞直达天宫。
欢庆的喜悦与迎接阳光的仪式相符合,团结的力量回归到造物的仁爱之中。
九个关塞没有战事,烽火全部平息,万年的道理带来长久的福祉。

赏析

此诗描绘了明朝皇帝在至日南郊祭祀天地的宏大仪式。开篇“祗天大礼三先甲,罄地精诚七阅辰”两句,以“祗”、“罄”二字,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与虔诚之心。接着“正廑殷忧连下土,转思至德合穹旻”,既展现了国家的忧患意识,又体现了对至高道德的追求。“望灵夙戒勤将享,奉贽亲临毖祀禋”描绘了皇帝亲自参与祭祀活动的庄重场景。“云绕郊宫华似盖,月依辇路碧如轮”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祭祀的神圣氛围。接下来的“儒臣履舄联双佩,卫士兜鍪挽六钧”两句,展示了文武百官的整齐排列,凸显了仪式的隆重和秩序的井然。“气肃牲牷登豆列,光浮玉帛鼓钟陈”描绘了祭祀时的庄严场面,牲畜、玉器、钟鼓等物品的陈列,无不彰显着仪式的庄重与隆重。“釐樽馨馥初将酒,燎火辉煌不尽薪”则通过酒和火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热烈气氛。“煖入管灰宵动玉,漏催宫箭晚传银”两句,通过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仪式的持续进行。“紫烟轻拂仙韶远,黄道重旋御仗新”描绘了祭祀时的祥瑞之象,紫烟轻拂,仙乐悠扬,黄道旋转,御仗焕然一新。最后,“肃驾凫趋环左掖,庆成嵩祝彻中宸”表现了皇帝在仪式中的庄严行动,以及仪式结束后的庆祝。“忭欢自叶迎阳义,抟捖知回造物仁”表达了对太阳升起的喜悦,以及对自然万物的仁慈之情。“九塞无虞烽尽息,万年有道福长臻”则寄寓了国家安定、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明朝皇帝在至日南郊祭祀天地的盛大仪式,以及这一仪式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

猜您喜欢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再用前韵(其一)
宋·曾惇
举觞东望玉霄峰,万顷云涛雪塞空。拥鼻自应多好句,褰裳便欲御长风。际天江草如许碧,隔水山桃无限红。李侯长句有家法,惊倒江楼一秃翁。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峨眉云
明·谢迁
南望峨眉峰,去天不盈咫。东来千万叠,巍然独尊峙。旦时或兴云,云兴雨随至。瞻望倚方隅,膏泽被遐迩。比来夏秋交,妖魃忽为厉。旱暵动旬月,赤地几千里。山云杳无踪,乡民愁欲死。无.....
答谢伯子先生
明末清初·张穆
世外目不至,思君时梦游。兹游岂复梦,绝矫横中流。乱世感飘泊,衰年重离忧。天涯偶重见,握手仍生愁。问君犹善饭,焚膏阅坟丘。搦管遂千字,豪心不能休。廿年辞柴桑,别业青林幽。余.....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唐·王维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荅二绝(其一)
唐·杜甫
雨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