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武
慢
·
汴
城
晚
眺
暮
色
伤
心
,
重
关
极
目
,
漭
漭
黄
河
之
水
。
侯
蠃
馆
老
,
朱
亥
茔
高
,
直
得
英
雄
心
死
。
城
头
戍
火
,
马
上
征
笳
,
何
苦
愁
人
如
是
。
最
堪
怜
、
千
里
蒯
缑
,
牢
落
方
当
盛
齿
。
细
数
他
、
赵
宋
繁
华
,
宣
和
节
物
,
此
事
几
多
年
矣
。
宜
春
灯
烛
,
延
福
笙
箫
,
多
少
六
街
三
市
。
有
恨
秋
槐
,
无
情
社
燕
,
换
过
几
番
人
世
。
只
空
留
、
广
武
荥
阳
,
一
片
惊
涛
剩
垒
。
写景抒情
怀古
写黄河
边塞
思乡之情
历史感慨
赏析
此词《苏武慢·汴城晚眺》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汴城晚景,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哀愁之情。词中以“暮色伤心”开篇,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重关极目,漭漭黄河之水”,黄河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交织在一起,引发读者对过往的感慨。侯蠃、朱亥等历史人物的遗迹,象征着英雄气概与豪情,然而“直得英雄心死”,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悲叹。“城头戍火,马上征笳,何苦愁人如是。”戍火与征笳,既是边塞景象的写照,也暗含了战争与离别的痛苦。接下来,“最堪怜、千里蒯缑,牢落方当盛齿。”将目光转向历史人物蒯缑,以其年华正盛却遭遇不幸的命运,引出对历史兴衰的深思。“细数他、赵宋繁华,宣和节物,此事几多年矣。”通过对比赵宋时期的繁荣与当前的萧条,表达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宜春灯烛、延福笙箫、六街三市的描述,展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而“多少”二字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有恨秋槐,无情社燕,换过几番人世。”秋槐与社燕作为自然界的象征,分别代表了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轮回,暗示着人事的无常与历史的循环。最后,“只空留、广武荥阳,一片惊涛剩垒。”以广武、荥阳等地的遗迹,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在荒凉的对比思考。整首词通过对汴城晚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充满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对英雄命运的同情、对历史兴衰的反思,以及对自然与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陈维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寄陈文举四首(其一)
明·贝琼
凤皇台下犹为客,雪满头颅一病翁。却忆山人读书处,月轮夜照水晶宫。
秋日怀李仁卿
元·曹之谦
独倚斜阳百尺楼,故人千里思悠悠。陶唐祠下烟光晚,姑射峰前雁影秋。尊酒几时同李白,云山多处是并州。临风惆怅无人会,一曲商歌写暮愁。
军中遗稿·读史十首(其四)
明·张家玉
宣阳门外汉重围,日落华林掩夕晖。国破家亡今古事,肯随会稽着青衣。
题郭子嘉听漪草堂
清·柯蘅
义山旧傍玉溪居,子美瀼西更结庐。名士由来爱泉石,先生于此乐琴书。侧身天地青山老,短褐风尘白发疏。海内烽烟今未熄,岂容高致狎樵渔。
为托见亭都阃题赵子昂画马
清·黄振河
伯乐一过马群空,相马独识马中龙。形影胡来入图画,高堂素壁生长风。英姿飒飒生气充,百战能助功人功。岂当求之凡马中,曹将军没韩干死。写生谁知赵氏子。近人画马画皮毛,赵公画马入.....
梁孝廉敦五公车北上辱书见辞诗以送之(其二)
明·释今无
君家旧簪笏,似舅岂云虚。事业旧麟阁,文章新石渠。芦沟匹马外,御苑惠风纡。遥忆飞花处,何人念倚闾。
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塞曲
宋·赵葵
鸿传霜信入边州,目障烟尘昏戍楼。多少征夫南北恨,玉关人老玉关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