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
广
写景抒情
怀古
写黄河
边塞
思乡之情
历史感慨

赏析

此词《苏武慢·汴城晚眺》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汴城晚景,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哀愁之情。词中以“暮色伤心”开篇,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重关极目,漭漭黄河之水”,黄河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交织在一起,引发读者对过往的感慨。侯蠃、朱亥等历史人物的遗迹,象征着英雄气概与豪情,然而“直得英雄心死”,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悲叹。“城头戍火,马上征笳,何苦愁人如是。”戍火与征笳,既是边塞景象的写照,也暗含了战争与离别的痛苦。接下来,“最堪怜、千里蒯缑,牢落方当盛齿。”将目光转向历史人物蒯缑,以其年华正盛却遭遇不幸的命运,引出对历史兴衰的深思。“细数他、赵宋繁华,宣和节物,此事几多年矣。”通过对比赵宋时期的繁荣与当前的萧条,表达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宜春灯烛、延福笙箫、六街三市的描述,展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而“多少”二字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有恨秋槐,无情社燕,换过几番人世。”秋槐与社燕作为自然界的象征,分别代表了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轮回,暗示着人事的无常与历史的循环。最后,“只空留、广武荥阳,一片惊涛剩垒。”以广武、荥阳等地的遗迹,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在荒凉的对比思考。整首词通过对汴城晚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充满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对英雄命运的同情、对历史兴衰的反思,以及对自然与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陈维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