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江
红
·
丹
阳
贺
天
山
寄
词
二
阕
属
和
其
韵
(
其
一
)
枯
树
衰
杨
,
三
叹
息
,
物
犹
如
此
。
白
眼
看
、
尘
埃
野
马
,
子
虚
亡
是
。
四
壁
岂
无
穷
可
送
,
九
天
只
有
愁
难
寄
。
放
狂
歌
、
金
铁
一
时
鸣
,
吾
衰
矣
。
拜
特
进
,
官
承
旨
。
僮
列
鼎
,
奴
衣
紫
。
更
屏
间
窈
窕
,
阶
前
阿
唯
。
若
有
人
兮
宁
足
慕
,
彼
何
为
者
殊
堪
耻
。
曾
几
回
、
策
马
乐
游
原
,
荒
烟
耳
。
怀古
抒情
秋天
壮志未酬
名利观念
宦海浮沉
社会现实
节制之哀
战争
边塞
景色荒凉
赏析
这首《满江红》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开篇“枯树衰杨,三叹息,物犹如此”以自然景象起兴,暗喻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引发读者对生命短暂与万物易逝的思考。接着“白眼看、尘埃野马,子虚亡是”,通过白眼的视角,形象地描绘出世态炎凉、虚幻不实的现实,表达了对世间浮华的冷眼旁观。“四壁岂无穷可送,九天只有愁难寄”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四壁之间虽有丰富的内容,但无法寄托内心的愁绪,九天之上虽广阔无垠,却难以排遣忧愁,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放狂歌、金铁一时鸣,吾衰矣”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与苍老之感,通过狂歌来释放内心的痛苦,但即便如此,也只是一时的共鸣,最终还是感到岁月已逝,青春不再。后半部分“拜特进,官承旨。僮列鼎,奴衣紫”描绘了一幅权贵生活的场景,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对权力与富贵的讽刺与不屑。接着“更屏间窈窕,阶前阿唯”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最后,“若有人兮宁足慕,彼何为者殊堪耻”表达了对真正值得追求与羡慕事物的怀疑,认为那些所谓的权势与荣华只不过是空洞的虚名,不值得为之付出一切。“曾几回、策马乐游原,荒烟耳”则以历史的变迁为背景,感叹过去的美好如同荒烟,转瞬即逝,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哀叹。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社会现象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即事漫述四首(其一)
明·王守仁
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一自浮名萦世网,遂令真诀负初心。夜驰险寇天峰雪,秋虏强王汉水阴。辛苦半生成底事?始怜庄舄亦哀吟。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唐·杜甫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悽悽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莫。潇湘水国傍.....
月夜有怀
清·许传霈
银河洗出月华鲜,蟾入冬来依样圆。不信风云俱改旧,惊看草木忽非前。霜霏有脚空难觅,虫语无声候已捐。翘首素娥犹普照,半临兵甲半烽烟。
沁园春·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
宋·李曾伯
雪山有缘,白首重来,信不偶然。怅怆凄未洗,平戎何策,英灵不绝,赖蜀多贤。耆旧二三,甲兵百万,力障狂澜回巨川。秋声静,共巍楼把酒,自足筹边。何人为我笺天。焉用此客星留井躔。.....
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
宋·范仲淹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旋拨醅头酒,新炰缩项鳊。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岂.....
秋夜有感
宋·陆游
候虫何唧唧,岁晚声出壁。不惟懒妇惊,感此白头客。壮年事征戍,万里不得息。扬帆凌秋涛,策马赴山驿。日照蛟鼍涎,雪印豺虎迹。谁知七尺躯,幸脱九死厄。前年补畿郡,入对瞻玉色。报.....
谢都护李园留别
明·胡庭兰
画船挝鼓发城西,屯盖飞觞信棹栖。一院红蕖应为醉,千峰黄叶不堪题。抡文愧我追飞兔,舞剑知君试断犀。满域干戈重回首,几时谈笑静黔黎。
秋郊有感
清·刘廷玑
数载重经此地过,荒林不复听樵歌。满山落日行人少,一路新坟战骨多。彫敝那堪频水旱,转输况未息兵戈。书生空洒西风泪,静掩柴门可奈何。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