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溪
沙
·
月
夜
虎
邱
纪
所
见
小
立
山
塘
玩
暝
烟
,
市
楼
灯
火
未
阑
珊
。
暗
中
依
约
遇
婵
娟
。
风
里
绣
裙
吹
浪
皱
,
雨
馀
红
屐
印
泥
圆
。
一
钩
春
月
寺
门
前
。
写景
山水
地点
虎邱
抒情
夏夜
月夜
婉约
赏析
这首《浣溪沙·月夜虎邱纪所见》描绘了一幅月夜下虎邱的迷人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夜晚山塘边的静谧与繁华,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小立山塘玩暝烟”,诗人独自站立在山塘边,欣赏着暮色中的轻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市楼灯火未阑珊”,市楼上的灯火虽已渐渐熄灭,但仍未完全消失,暗示着夜晚的繁华并未完全退去,留下一抹温馨的余晖。“暗中依约遇婵娟”,在昏暗中,诗人仿佛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邂逅的惊喜。“风里绣裙吹浪皱,雨馀红屐印泥圆”,风吹动着女子的绣裙,裙摆随风起皱,如同波浪;雨后,女子穿着红色的木屐,在湿润的地面上留下了圆润的脚印,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动态美和环境的湿润清新。“一钩春月寺门前”,月光如钩,洒在寺门前,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芒,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月夜下的虎邱之美,既有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有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夏夜奉怀景文路分
宋·释道潜
曾櫩霁晚雨,馀响犹滴沥。天风吹浮云,入夜已无迹。月波泛脩竹,滟滟流几席。兰膏灭众炬,凉气满四壁。蕙烟擢铜炉,暗触鼻端息。藜床但危坐,万想本空寂。肺肝既冷然,纨扇亦暂释。将.....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