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山水
地点
虎邱
抒情
夏夜
月夜
婉约

赏析

这首《浣溪沙·月夜虎邱纪所见》描绘了一幅月夜下虎邱的迷人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夜晚山塘边的静谧与繁华,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小立山塘玩暝烟”,诗人独自站立在山塘边,欣赏着暮色中的轻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市楼灯火未阑珊”,市楼上的灯火虽已渐渐熄灭,但仍未完全消失,暗示着夜晚的繁华并未完全退去,留下一抹温馨的余晖。“暗中依约遇婵娟”,在昏暗中,诗人仿佛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邂逅的惊喜。“风里绣裙吹浪皱,雨馀红屐印泥圆”,风吹动着女子的绣裙,裙摆随风起皱,如同波浪;雨后,女子穿着红色的木屐,在湿润的地面上留下了圆润的脚印,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动态美和环境的湿润清新。“一钩春月寺门前”,月光如钩,洒在寺门前,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芒,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月夜下的虎邱之美,既有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有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