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
写人
咏物
节庆活动
抒情
佳人蹴鞠
赞美人
情感表达
女性
季节

赏析

这首《抛毬乐·咏美人蹴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女子蹴鞠图景。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们在春日里欢聚一堂,尽情嬉戏的情境。首先,词的开头“闻道凝妆多暇”点明了女子们在闲暇时光中的装扮,暗示了她们即将参与的活动。接下来,“蝉鬓娇嫭”、“匀面”、“縆额”、“纤纤眉妩”,通过一系列细节描绘,展现了女子们的美丽与精致,为蹴鞠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蘸画毂、翠羽低飞,垒香阁、红襟新乳”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女子们蹴鞠时的动作与自然景象相结合,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女子们如同轻盈的翠鸟,在空中飞翔;又如香阁中的红衣少女,充满活力与生机。“正好作剧寻欢,小叠鱼笺,遍约嬉春女”则描绘了女子们在准备蹴鞠活动时的喜悦与期待,她们用鱼笺(一种小巧的信纸)邀请好友一同参与,共享春日之乐。“向暖日红楼,商量细数,氤氲粉泽,喧阗笑语”进一步渲染了活动的热闹与欢乐气氛。女子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聚集在红楼之中,细数着蹴鞠的规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笑声充满了整个空间。“算白打秋千,和格五、总然无意绪”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蹴鞠活动的趣味性,即使在平时看似平淡的秋千游戏,也能激发女子们的热情与兴趣。“且水晶帘畔,斜穿鞠域,相邀同去”描绘了女子们在水晶帘旁,穿过蹴鞠的场地,彼此相邀,共同享受这难得的欢聚时刻。“此际绰约轻盈,娇花百朵,琼枝一树”以花喻人,赞美女子们如同盛开的花朵,轻盈而娇美,仿佛琼枝一般,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意境。“宝钗松,罗袜小,争漾绛绡穷裤”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女子们在蹴鞠活动中活泼灵动的形象,她们头戴宝钗,脚踏轻盈的罗袜,穿着鲜艳的衣物,展现出独特的风采。“玉醉花欹,吹乱红巾几缕”描绘了女子们在蹴鞠过程中,因欢笑与奔跑而略显醉态,发丝被风吹乱,增添了几分俏皮与可爱。“一泓香雪,临风慢舞,髣髴似滚琼闺絮”以香雪和琼闺絮为喻,形容女子们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的场景,如同雪花般轻盈,又如闺房中的柔软絮片,充满了浪漫与梦幻。“更香毬将坠,最怜小玉多能,傍衬淩波微步”则通过香毬(即蹴鞠球)的坠落,以及小玉(女子名)的敏捷动作,展现了蹴鞠活动的紧张与刺激,同时也体现了女子们的高超技艺。“渐蹴罢春憨,扶鬓影、娇喘浑无语”描绘了女子们在蹴鞠结束后,略显疲惫但满足的表情,她们轻轻扶着鬓角,喘息间似乎还有未尽的欢愉。“小换轻容,满身红雨”最后以女子们更换轻便的装束,全身沾满了汗水,象征着她们在蹴鞠活动中尽情释放自我,享受了春日的美好时光。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女子们蹴鞠活动的欢乐与活力,也表达了对女性美的赞美与欣赏,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