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

便
宿
写景
抒情
秋天
地点
送别
雨天
夜宿
山水
离情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在虎丘送别春天的夜晚,与友人顾伊人、天石一同留宿山中的情景。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风涛与时间的流逝,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温馨与离别的哀愁。“风涛掀舞,鞺鞳何曾住。”开篇即以动态的画面展现,风浪翻腾,仿佛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歇,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紧迫感。“曛黑断人行,便箬帽、棕鞋难去。”黄昏时分,天色昏暗,行人稀少,即便是身着箬帽、穿着棕鞋的旅人也难以继续前行,预示着旅程的结束和离别的来临。“堂堂春尽,含泪唱淋铃,莺花数,长亭路,注定今宵雨。”春天即将过去,词人含泪唱起淋铃曲,莺歌燕舞的景象与长亭路旁,似乎预示着今夜将有一场雨,象征着离别的哀愁和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夜方踰午,投宿支公宇。”夜晚已过半,词人投宿于支公的居所,这里的“支公”可能是指一位僧侣或隐士,暗示了与友人的相聚与暂时的避风港。“禅榻不成眠,听墙外、晓钟将度。”在禅榻上辗转难眠,听着墙外传来的晨钟,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与友人的相聚也将告一段落。“飘红坠粉,何限寺门情,挑灯句,凭阑语,各有关心处。”飘落的花瓣与凋零的花朵,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短暂,寺门前的情景触动了词人的情感。挑灯夜话,倚栏细语,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与关切。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时间的流转以及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送别与相聚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