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咏物
抒情
秋天
写山
写水
情感
思乡
植物
梅花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积翠阁中静谧而充满禅意的场景。开头“古苔绣壑乱泉鸣”,以古苔覆盖的山壑与潺潺泉水的声响开篇,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接着,“呜咽说生平”一句,将自然界的声响拟人化,赋予它们诉说生命故事的能力,增加了画面的情感深度。“耳畔恍挨筝,是落叶声耶雨声。”这一句通过听觉的联想,将外界的声音与内心的感受相融合,仿佛耳边传来的是古筝的悠扬旋律,或是秋叶飘落的轻响,或是细雨绵绵的滴答,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画廊泼翠,茶铛翻雪,趺坐證三生。”这里描绘了积翠阁内的装饰与活动,翠绿的画廊映衬着茶炉上翻腾的白雪,人们盘腿而坐,似乎在证悟着生命的轮回。这不仅展现了生活的雅致,也蕴含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碧透小铜瓶,斜插朵黄梅更清。”最后两句以一个小巧的铜瓶和几朵黄梅作为收尾,瓶中的清水映照出碧绿的瓶身和黄梅的清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积翠阁中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思,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