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赞美
情感
秋天
咏物
感恩赞美

赏析

这首词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名为《喜迁莺·石濂和尚自粤东来梁园为余画小像作天女散花图词以谢之》。词中描绘了石濂和尚为词人绘制小像,并以“天女散花”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和尚艺术才华的赞赏与感激之情。词的开篇“月明珠馆”,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暗示了和尚居住环境的高雅与静谧。接着,“帝释鬘陀,身云散满”描绘了和尚如同天神般超凡脱俗的形象,身周环绕着祥云,充满了神圣与庄严的气息。“鲛国旌幢,鲎帆笳吹,万叠雪倾银溅”几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和尚绘画技艺的精湛与细腻,仿佛在描述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犹如雪浪翻滚,银光闪烁。“装罢红棉粤峤,看足苍枫梁苑”则进一步赞美了和尚的绘画手法,将红棉与岭南的红山、苍枫与梁苑的景色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饶能事,尽微皴澹抹,黄深绛浅”则直接赞扬了和尚在绘画时的技巧与匠心,无论是细微的皴染还是色彩的深浅变化,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其深厚的绘画功底。最后,“箧衍。有一卷。细腻凝脂,三尺松陵绢”几句,再次强调了和尚作品的精美与珍贵,将其比作细腻如脂的画卷,铺展在三尺长的松陵绢上,令人赞叹不已。整首词通过对和尚绘画技艺的赞美,不仅表达了词人对艺术的热爱与欣赏,也体现了对和尚个人魅力及高尚品格的敬仰。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是一首富有情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宿松树塘
清·和瑛
苍松傲雪青霄上,六尺方床对松放。清秋月照松间雪,雪月交光松心壮。四时盘错不改柯,夭矫虬龙茁无恙。忆自天戈西北指,大木斯拔疾雷将。旦旦伐之四十年,梁栋尽供都料匠。赖有相传不.....
江夏秋怀三首(其二)
宋·贺铸
人物骎寻迫暮迟,秋风万里来如期。幽虫切切竟何道,羁燕匆匆将安之。洛下微吟聊拥鼻,西山爽气为支颐。肯将翰墨悲流落,寄语三闾彼一时。
又赠上人(其三)
宋·周南
橙橘青时最有香,包山架后两番霜。上人梦里营诗思,比似看经僧更忙。
青鸟泉
唐·张乔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题延真陈炼师东庭四时词
明·刘崧
香篆添新火,丹炉养旧灰。碧窗如水净,坐看绿阴回。
杂诗四首(其二)
唐·张说
山闲苦积雨,木落悲时遽。赏心凡几人,良辰在何处?触石满堂侈,洒我终夕虑。客鸟怀主人,衔花未能去。剖珠贵分明,琢玉思坚贞。要君意如此,终始莫相轻。
秋夕宴李侍御宅
唐·许浑
公子徵词客,秋堂递玉杯。月高罗幕卷,风度锦屏开。凤管添簧品,鹍弦促柱哀。转喉云旋合,垂手露徐来。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蛩声闻鼓歇,萤燄触帘回。广槛烟分柳,空庭露积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