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

耀
怀
西
便
写景
田园
写花
菊花
秋节
抒情
怀旧
情感
思乡

赏析

这首《惜黄花慢·晴郊访菊》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作者在晴朗郊野探访菊花的情景。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自然风光与访菊之人的内心情感。词的开头“郭外烟林”描绘了城外的山林景象,烟雾缭绕,一片秋意盎然。接着“趁板桥夹浦,迤逦秋寻”,写出了访者沿着板桥和河流,一路探寻菊花的场景,充满了诗意的行进感。溪边的老翁、园中的园丁,以及那片浓密的菊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离披开坼铺如锦,纵藻耀、偏觉萧森”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菊花盛开的景象比作锦绣,同时又通过“偏觉萧森”的描述,突出了菊花在秋风中的坚韧与独立之美。接下来“选野岑。倚风藉草,隔涧捶琴”则进一步渲染了访者在自然中的悠闲与自在,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浊醪无伴孤斟”一句,表达了访者独自饮酒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并未减损其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渐林霏小结,岩翠将沈”描绘了傍晚时分,林间云雾渐起,岩石上的翠绿似乎要沉入夜色之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家居罨画,厨方脍玉,人怀彭泽,篱恰摇金”几句,通过对比,赞美了访者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如同陶渊明般悠然自得,享受田园之乐。最后,“西风何事频吹帽,便短发、菊也须簪”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与敬重,即使头发已白,也要像菊花一样坚韧不屈。整首词以访菊为线索,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访者内心的思考与情感。词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