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写花
春天
落花
抒情
离别
送别
赞颂
咏物
梅花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凋零的景象,充满了哀愁与离别的氛围。词人通过“花倚晴阑”、“乱捲一天晴絮”等意象,展现了季节更迭、时光流逝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寓含着人事变迁、情感离散的深层寓意。“记花倚晴阑,牵衣话别”,开篇即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以情感,仿佛花朵在晴朗的栏杆边与人依依惜别,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伤感的氛围。接着,“如今小楼仍上,果隔林、尽情飘瞥”,描述了时间的流转,小楼依旧,但物是人非,花影在林间飘忽不定,暗示着过往的美好已成回忆。“乱捲一天晴絮,映水半明灭”,进一步渲染了季节变换的景象,晴天的雪花随风翻卷,映照在水面,时隐时现,既美丽又略显凄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紧接着,“正春阴暗把碧空黦”,春日的阴云遮蔽了碧蓝的天空,暗喻着内心的忧郁与压抑。“似愁睹粉娥,临去凄咽”,将梅花比喻为即将离去的女子,其临别之际的愁苦与哽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不舍与哀悼。最后,“谁唱阳关曲,仗数声啼鴂”,引用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及杜鹃啼血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对友情、爱情的珍视与怀念。“日斜游踪欲散,倩春衫、蘸些香雪”,描绘了夕阳西下,游人的足迹渐行渐远,而春衫上残留的梅花香气,仿佛是离别后留下的唯一痕迹,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与哀愁。最后,“图得盈盈归晚,有惜花人说”,表达了词人希望在黄昏时分能再次见到梅花,以及对那些懂得欣赏、珍惜美好事物的人的期待与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凋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的普遍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
唐·丁仙芝
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感寓二首(其一)
元·曹之谦
中林有幽兰,罗生杂众草。地僻人不知,芬芳空自好。严霜凋古木,岁晚难独保。愿充君子佩,探撷尚未早。安得清风来,吹香出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