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
写景
咏物
写花
怀古
抒情
秋景
闺怨
咏梅
地点

赏析

此诗描绘了深夜寒夜中,一位女子在臬署内展阅梅花画扇的情景,充满了凄美与哀愁。首句“历历残更,沈沈深院”描绘了夜晚寂静深沉的氛围,残余的更鼓声与深邃的庭院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意境。接着,“坐冷宫斋桦烛”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寒冷与女子内心的孤独。“檐雨滴、人声渐悄,又廊外、茶响将熟”通过雨声、人声的渐消与远处茶水即将烧开的声音,展现了夜深人静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等待的漫长。接下来的“想外边、片片琼英,都解向、红板桥南堆簇”则以想象中的雪花与梅花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怅何计寻香,无聊展画,小检齐纨零幅”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无奈与寂寞,她试图通过欣赏画作来寻找一丝慰藉,但面对破碎的画卷,不禁心生感慨。最后,“遥忆粉娥调脂盝。恰和泪匀铅,忍寒皴绿”通过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展现了女子情感的复杂与细腻。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交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寒夜中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哀愁,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情感细腻表达的独特艺术风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