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古
咏物
抒情
赞颂
情感

赏析

此诗《宝鼎现》由清代诗人陈维崧所作,以“题定武兰亭初拓和蘧庵先生原韵”为题,展现了一幅书法艺术与历史变迁交织的宏大画卷。开篇“笔精墨妙,风雅相尚”,赞美了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与文人雅士的品味追求。接着,“当年尔尔”则引出对古代书法大家的赞誉,如王羲之(右军逸少)、庾翼等,强调他们的书法成就无人能及。“妙帖鹅群裹鲊,神迹尤矜修褉”描绘了书法作品的精美与独特之处,仿佛将鹅群包裹的美食与神迹般的作品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其非凡的魅力。随后,“一自赚入梧宫闭”一句,形象地描述了书法作品被珍藏于深宫的情景,与“伴宝衣、长殉幽翳”相呼应,强调了其珍贵与永恒的价值。“还幸得、拓来定武,石本离离腾古翠”进一步展示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变,通过拓印技术将古代碑刻文字流传至今,犹如古树翠绿,生机勃勃。接下来,“视淳化、与光和儿辈。色斗鸡彝象簋”则将书法艺术与古代器物相比较,强调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价值与地位。“供历代、君臣清赏,流遍深宫禁邸”描绘了书法作品作为皇家收藏品,在历史长河中被历代君臣欣赏,广泛流传于宫廷内外。最后,“人世沧桑,阅几度、劫灰马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书法艺术在历经无数风雨后依然保持其魅力的赞叹。“唉龙僵虎踣,波及鲁鱼亥豕”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历史的动荡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也暗示了书法艺术在动荡时期仍能保持其独立性和影响力。“揩老眼、向残缣里。滴透铜仙泪”表达了对古代书法作品的深情怀念,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忧虑。“痛多少、玉碗珠箱,鬼卖长陵夜市”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代艺术品被非法交易、流失海外的痛心之情,呼吁人们珍惜并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综上所述,《宝鼎现》这首词不仅赞美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深刻反映了历史变迁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关注。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