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西
写景
山水
赞美
秋节
冬景
清风
大雁
春意
佳节
李白赞颂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揭傒斯的《题百丈辉长老所藏李仲宾之孙岁寒图》,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景象与隐逸之士的生活画卷。首句“豫章西南百丈峰”,点明了地点,位于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南的百丈峰,为全诗营造了壮丽的自然背景。接着“下有大竹多长松”描绘了山脚下竹林茂盛、松树高耸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巢云贮雾翻飞淙,缘崖绕涧迷春冬。”这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云雾环绕山峰,溪流潺潺,仿佛四季皆可在此交汇,展现了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时间的流转。“马驹踏人有龙象,东阳老辉在百丈。”这里以“马驹踏人有龙象”比喻小中见大,暗示着即使在平凡的事物中也能发现非凡的意蕴。而“东阳老辉在百丈”则可能暗指百丈峰上的长老,其智慧与德行如同东阳老辉一样,照亮人心。“西江泻入半瓯茶,卧竹眠松九天上。”西江之水倾泻而下,融入一杯茶中,象征着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融。而“卧竹眠松九天上”则表达了隐居者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他们能与天地同呼吸,享受着超凡脱俗的生活。“蓟丘丈人子又孙,笔入造化春无痕。”蓟丘丈人及其后代,他们的艺术创作如同融入自然,不留下任何痕迹,体现出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最后,“清风潇潇上界闻,夜阑疏钟啼断猿。”清风拂过,带来上界的宁静与祥和,夜晚的钟声与猿猴的啼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隐逸氛围。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林之美、自然之妙以及隐逸之士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

揭傒斯

207首
书法家、史学家。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猜您喜欢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游清源洞
宋·释圆悟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雾雨藏诸峰,万窍响飕飕。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百丈崖班驳,千尺木耸修。乌啼旸谷晓,云淡海城秋。莓苔蚀丹灶,山房花竹幽。疏.....
呈鲁伯瞻
宋·华岳
信断无青鸟,盟寒有白鸥。闷和诗作首,愁听□□□。水滴莲花晓,山空桂子秋。功名有期会,教□□□□。
重阳后再游摄山接鹤峰前三日夜游摄山诗依韵和答(其二)
清·尹继善
极目鸿飞处,凌空塔影高。山明如冠玉,崖叠似奔涛。茗碗垆香伴,诗囊酒榼挑。胜游知几度,莫厌马蹄劳。
仙岩夜月
明·饶忠学
万里婵娟驾碧鸾,清晖一道别天看。偏惊真火流丹灶,更讶毫光放石坛。岛外祥云成鹤梦,岩头玉露滴蝉寒。闲来欲借仙槎便,共上银河泛玉澜。
次韵子瞻南溪避世堂
宋·苏辙
柱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虎啸风吹籁,霜多蝉病瘖。兽骄从不避,人到记由今。未暇终身住,聊为半日吟。青松可绝食,黄叶不须衾。偶到初迷路,将还始觉深。堂.....
寄申州卢拱使君
唐·杨巨源
领郡仍闻总虎貔,致身还是见男儿。小船隔水催桃叶,大鼓当风舞柘枝。酒坐微酣诸客倒,毬场慢拨几人随。从来乐事憎诗苦,莫放窗中远岫知。
甘谷以七月二十七日始出门过予,是日予斋中秋蕙忽放蕊一枝,即去年甘谷所移置也。秋蕙之放,率在重九以后,今先期早发,又适当甘谷病后出门之日,其为瑞审矣。即席呼画师绘图,得七律三章(其二)
清·全祖望
展七曾闻乞巧赊,应怜鹿鹿度年华。重陈旧雨浑如梦,细看新茎未及瓜。天教国香呈瑞种,我矜地主有灵葩。从今画院添佳话,郑赵风流未足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