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节日
秋节
写景
山水
抒情
送别
赞美
重阳节
秋日山水
离别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放的作品,描绘了一场在重阳节(九月初九)与友人刘中丞于昌乐寺举行的宴会,并送别梁廷评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独坐三台妙,重阳百越间":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三台可能指的是昌乐寺内的某个高台或楼阁,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这里,观赏着重阳佳节中美妙的景色。而“百越”通常指的是南方地区,这里则是用来形容时间地点的古朴美感。"水心观远俗,霜气入秋山":诗人通过对水与山的观察,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纷争的心态和超然物外的情怀。水能映出心中的所思所想,而“观远俗”则是透过水面看到的远处的繁华,但却带有一种淡泊的心境。霜气入秋山,则是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秋天的来临往往使人感受到岁月流逝和生命易逝。"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情谊的珍视以及对往昔时光的留恋。不愿意丢弃掉过去的记忆,就像不愿意抛弃那顶曾经戴过的帽子一样。遗簪可能是指某种遗物或者是往日之物,诗人通过这些实体来表达对旧友旧事的思念。"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即便是在这样的宴会场合,诗人的心中还是能听到远方朋友的声音。咫尺谒天颜,是一种对天地自然之美的赞颂,同时也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一种表达。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对朋友、对往昔、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沉情怀。

朱放

24首
[唐](公元七七三年在世)字长通,襄州南阳人。[唐](公元七七三年在世)字长通。生卒年均,约唐代宗大历中前后在世。初居汉水滨,后以避岁馑迁隐剡溪、镜湖间。与女诗人李冶,上人皎然,皆有交情。大历中,辟为江西节度参谋。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诏举“韬晦奇才”,下聘礼,拜左拾遗,辞不就。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猜您喜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齐天乐·树园、橘公乘月来过,东坡泛舟赤壁之夕也。客去为词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盟鸥不管今何夜,鹤声露华偏警。去烛听秋,钩帘坠叶,清绝吾庐人境。孤光照岭。看如此江山,也堪乘兴。柳下扁舟,故开图画放吟咏。迎风一笑动竹,素心晨夕数,凉味同永。镜底无尘,尊.....
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
唐·李敬伯
台上起凉风,乘闲览岁功。自随台席贵,尽许羽觞同。楼殿斜晖照,江山极望通。赋诗思共乐,俱得咏时丰。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