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胡
长
史
所
藏
风
晴
雨
嫩
墨
竹
四
首
(
其
一
)
记
得
东
林
腊
月
栽
,
虚
怀
今
对
画
图
开
。
碧
云
何
处
忽
飞
到
,
苍
雪
无
声
欲
堕
来
。
尚
觉
暮
寒
生
翠
袖
,
不
惊
午
梦
断
瑶
台
。
故
园
茅
屋
萧
萧
里
,
若
个
家
僮
扫
石
苔
。
写景
冬景
写画
抒情
思乡
写物
墨竹
季节
腊月
节气
大寒
情感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管讷的《题胡长史所藏风晴雨嫩墨竹四首(其一)》描绘了一幅墨竹图的生动场景。首句“记得东林腊月栽”,诗人回忆起在寒冬腊月时分,胡长史在东林寺种植的竹子,暗示了竹子的成长历程和主人的雅致情趣。接下来的“虚怀今对画图开”表达了诗人欣赏这幅墨竹图时的静心与欣赏之情。“碧云何处忽飞到,苍雪无声欲堕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竹叶比作碧云,竹枝比作苍雪,形象地展现了竹子在风中的动态美,仿佛自然之景瞬间跃然纸上。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画面的美,还有竹子带来的宁静与清冷。“尚觉暮寒生翠袖,不惊午梦断瑶台”进一步描绘了观画的感受,即使室外仍有暮寒,画中的竹子却让诗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午梦被竹影中断,显得格外宁静。最后一句“故园茅屋萧萧里,若个家僮扫石苔”,诗人将思绪拉回现实,想象着自己的故园,那里的茅屋虽简朴,但石苔上的清扫,定是主人细心照料的痕迹,与墨竹的高洁相映成趣。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美了墨竹的风姿,又寄寓了诗人的情感与生活哲理,展现出明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猜您喜欢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过伊仆射旧宅
唐·李商隐
朱邸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乾残菊露,馀香犹入败荷风。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答谢伯子先生
明末清初·张穆
世外目不至,思君时梦游。兹游岂复梦,绝矫横中流。乱世感飘泊,衰年重离忧。天涯偶重见,握手仍生愁。问君犹善饭,焚膏阅坟丘。搦管遂千字,豪心不能休。廿年辞柴桑,别业青林幽。余.....
岁晏同左生作
唐·韦庄
岁暮乡关远,天涯手重携。雪埋江树短,云压夜城低。宝瑟湘灵怨,清砧杜魄啼。不须临皎镜,年长易凄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