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
亭
东
海
穷
诗
客
,
西
风
古
驿
亭
。
发
从
残
岁
白
,
山
入
故
乡
青
。
世
事
徒
三
窟
,
儿
童
且
一
经
。
丁
宁
速
赊
酒
,
煮
栗
试
沙
瓶
。
写景抒情
思乡情感
怀古励志
读书惜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东海之滨的诗人,在西风萧瑟的古驿亭中,面对岁月的流转与世事的变迁,抒发了深沉的情感。首联“东海穷诗客,西风古驿亭”,开篇即以“东海”与“西风”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点明了诗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氛围。“穷”字不仅指地理上的偏远,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追求。古驿亭作为背景,更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颔联“发从残岁白,山入故乡青”,通过“白发”与“青山”的鲜明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故乡的永恒。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而故乡的青山则代表着不变的自然之美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一联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自然与故乡恒久不变的赞美。颈联“世事徒三窟,儿童且一经”,揭示了诗人对复杂世事的无奈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三窟”(比喻多种逃避现实的方法)的徒劳无功中,诗人转而关注起儿童的单纯生活,或许是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尾联“丁宁速赊酒,煮栗试沙瓶”,以日常生活场景结束全诗,既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情趣,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享受当下生活的态度。赊酒煮栗,看似平凡,却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热爱与珍惜。沙瓶煮食,更显出一种质朴的生活美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自然景观、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以及在复杂世事中的自我调适与精神追求。
猜您喜欢
晚行舍后
宋·陆游
略彴东边一径深,杖藜行饭当登临。稷山并海出遥碧,禹穴生云成暮阴。残岁自兴游子感,少年谁解老人心。归来灯火参差夜,倦倚胡床续短吟。
秋思二首(其二)
宋·陆游
日落江城闻捣衣,长空杳杳雁南飞。桑枝空后醅初熟,豆荚成时兔正肥。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广陵杂咏(其二)
清·吴山
一榻残书兼旅思,半窗镫火与疏钟。静看六代江南志,坐尽维扬夜雨浓。
秋思
唐·周贺
杨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归心病起切,败叶夜来多。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旧山馀业在,杳隔洞庭波。
故人过访
元·廖大圭
七尺长身卧故庐,日斜起坐对残书。几人岁晚能相问,一榻山中独久虚。好客新秋来杖屦,小窗暮雨共盘蔬。相看道义有真乐,万事悠悠总不如。
湖口守风作(其二十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首路争鸿雁,深秋家未还。西江掩桂楫,南塞阻梅关。宝剑空多气,香醪不上颜。裁诗颂风伯,咫尺是庐山。
赠方矩之
元·张仲深
化城尽属利名场,门外三车日日忙。自畏简书为府史,故知文字重经王。天华晓雨苍云湿,贝叶翻风白昼香。江海红尘一千丈,静边心地自清凉。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