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寄
纪
怀
短
藜
扶
醉
冒
林
霏
,
线
路
登
登
转
翠
微
。
觅
静
颇
烦
神
独
往
,
慰
怀
真
惬
老
相
依
。
移
来
松
桂
生
还
密
,
羁
住
山
云
出
便
归
。
假
寐
石
床
动
村
鼓
,
梦
回
犹
觉
世
情
非
。
记梦
山水
怀古
秋思
赞美自然
怀亲抒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自漫步于山林之中,以自然为伴,寻求心灵的宁静与慰藉。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以及在自然中找到的精神寄托。首联“短藜扶醉冒林霏,线路登登转翠微”描绘了诗人手持短杖,步履蹒跚地穿行于雾气缭绕的树林之中,沿着蜿蜒的小路,一步步攀登至翠绿的山峰之上。这里运用了“短藜”、“醉”、“林霏”、“线路”、“登登”、“翠微”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行踪和所见之景,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颔联“觅静颇烦神独往,慰怀真惬老相依”表达了诗人寻找心灵宁静的渴望与过程。在孤独的旅途中,诗人似乎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这里的“觅静”、“颇烦”、“神独往”、“慰怀”、“真惬”、“老相依”,既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在孤独中找到了某种内心的平衡与满足。颈联“移来松桂生还密,羁住山云出便归”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诗人将松树、桂树等自然元素融入生活,它们不仅生长茂盛,还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同时,“羁住山云”与“出便归”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尾联“假寐石床动村鼓,梦回犹觉世情非”则以梦境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在短暂的休息中,仿佛听到了村庄里的鼓声,当梦醒时分,诗人意识到自己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超脱了尘世的纷扰。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自我、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读史记随笔(其十一)
清·爱新觉罗·弘历
钩弋云阳遇暴风,娥姁肇祸实无穷。少孙漫许为贤圣,岂是千秋定论公。
上都(其三)
元末明初·梵琦
双阙上云霄,层城近斗杓。夜开金殿锁,晨赴紫宸朝。月屋闲浮蚁,霜空好射雕。有官兼宰相,谁复似嫖姚。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其七)卜筑西坞
宋·程俱
出处初漫浪,淹留失佳时。时英尽珠璞,宁复见谁差。一去四十年,伏枥久已疲。幸此岁将暮,穿云弄清漪。窈窕烟坞中,苍阴昼森垂。兹焉寄茅屋,横仄任所宜。谷口蘙杉竹,柴门畏人知。谁.....
杂感二首(其二)
清·顾印愚
谁遣兰亭感至今,后之揽者倦登临。华胥一梦畴先觉,夷甫诸人笑不禁。昨日杯觞今日地,别时踪迹见时心。若为办逐元真子,白鹭烟波往莫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