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边塞
秋景
征战情怀
战争场景
悲壮氛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将军在边塞上巡视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将军装扮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苍凉与孤独,以及老将军内心的忧愁。诗中“蕃军傍塞游”一句直接设置了边塞的氛围,"代马喷风秋"则通过对马匹呼啸声的描写,传达了秋天草原上的荒凉之感。老将军的形象在“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中得到了强调,他身穿华丽的锦衣,但这种装扮并未驱散他内心的忧愁。"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则是对军事装备的描写,雕戈指的是古代兵器上的装饰,红旆则是军旗,用以表明老将军的威严和军事地位。诗歌后半部分“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则转向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日暮天山下"设定了黄昏时分的边塞之景,而"鸣笳汉使愁"则是通过老将军对远方鸣笳声(古代一种用来报警或传递消息的乐器)的感受,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思念。整首诗语言质朴,但情感真挚,意境苍茫。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腻刻画,以及老将军复杂情感的描摹,诗人成功地传递了边塞军人的孤独与忧愁,以及他们对于远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高适

257首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猜您喜欢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奉和秦佥事文刚分巡保定道中见寄韵
明·刘崧
承闻揽辔历西山,风物萧条井邑间。边日数峰明紫翠,海霜万树散斑斓。单居谩感经时别,远涉应知隔岁还。无奈天寒乌鹊噪,为君长夕倚松关。
关山月二首(其一)
南北朝·陈叔宝
秋月上中天,迥照关城前。晕缺随来减,光满应珠圆。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复教征戍客,长怨久连翩。
晓发紫荆关
清·周星誉
曙角散边声,重关俯杳冥。雁群低砦墨,马色接天青。日驭回西极,云开见北庭。九京松柏树,萧飒不堪听。
伤我明所用不得人致有今日之祸(其三)
明·张家玉
防边岁岁事耑征,不见颠连九庙惊。古堞有城荒白下,斜阳无语老燕京。单于夜啸巡屯马,上将坛空宿卫兵。惆怅行吟秋月白,不知今夕为何明。
感兴
明·林廷玉
风林振孤响,疏柳鸣寒螀。渺渺羁旅怀,对此秋日光。绝塞有行役,寒衣谁寄将。
在边三首(其一)
隋末唐初·王绩
客行秋未归,萧索意多违。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穹庐还作室,短褐更为衣。自怜书信断,空瞻鸿雁飞。
御行营
清·爱新觉罗·弘历
蒐狩恰宜秋,行营广甸留。荅阳方审面,计日又从头。万帐星辰拱,九重规制侔。习劳兼示度,匪为宴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