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年
二
首
(
其
一
)
甲
子
春
侵
腊
,
燕
京
又
小
年
。
儿
童
欢
礼
灶
,
箫
鼓
闹
喧
天
。
数
九
晴
看
柳
,
书
空
仰
羡
鸢
。
此
身
吾
自
有
,
富
贵
乃
浮
烟
。
节日
抒情
冬日
城市生活
写儿童
节日之小年
景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小年的热闹景象和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与喜悦之情。首句“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点明了时间背景,即在农历的年末,甲子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地点位于中国的首都燕京(今北京)。通过“又”字,可以感受到这是诗人对每年小年习俗的熟悉与习惯。接着,“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描绘了小年当天的情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参与祭灶的仪式,而家家户户的箫鼓声此起彼伏,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这里不仅体现了传统习俗的传承,也反映了民间庆祝活动的热烈与生动。“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则进一步展现了小年之后的景象。数九天气渐暖,柳树开始抽出嫩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书空仰羡鸢”可能是指人们抬头看到风筝在空中飞舞,表达了对自然复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最后,“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生活态度的思考。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掌握的,不必过于追求外在的富贵荣华,因为这些都如浮云般短暂无常。这句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注重内心世界的哲学思想。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年期间的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猜您喜欢
赋寒食日亥时
唐·李宣古
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
除夕戏占
明·黄淳耀
炉火微红腊酒香,笑携诗卷坐空堂。文章自古无凭据,閒与三彭细细商。
腊中会桂堂太守劝客满觞尝曰怕渡野塘寒酒罢且归又曰月挂竹梢明爱此二语借为两诗云(其二)
宋·郑刚中
风穿花坞冷,月挂竹梢明。浅量三杯酒,狂歌万古情。使旌浮夜色,归棹有寒声。倦客无浆蔗,朝酲未肯清。
癸卯元日(其一)
宋·方岳
政坐聪明误乃翁,莫将鞭影戏儿童。春皋本分扶犁手,共驾乌犍待岁丰。
万年欢·除夕
明·高濂
次纪其除,喜酒媚椒花,人争献寿。灯焰金莲,那更炭然香兽。今岁今宵去也,看明日、明年还又。总乾坤、岁岁更新,何事人愁如旧。夜来歌吹千门早,迎春送腊,残更共守。墙角寒梅,相对.....
除夕
清·杨鸾
除夕亲帏远,天街露气清。谁家今夜酒,不动故乡情。脱手成畴昔,间关怀友生。巡檐看北斗,迢递接秦城。
除夕
明·陈一松
侧身忽感岁将换,去国那堪冻未消。凤历一年尘里尽,心旌万里梦中摇。趋朝恍若陪鹓侣,入社迟应讶海樵。短鬓有怀空对镜,深惭冥鹤自寥寥。
咏双燕诗二首(其二)
南北朝·鲍照
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