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咏物
春景
民俗
民间风情
场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色。首句“漆身裸体类山麌”,以“漆身”和“裸体”两种极端的装扮方式,形象地刻画了这位妇女的外在特征,与山麌(一种动物)相似,暗示了她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可能的原始部落背景。“有古遗风不是愚”一句,赞扬了这位妇女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并非无知或落后,而是拥有独特的智慧和文化价值。接下来的几句,“蔓草束头分角髻,青筐归市买陬隅。编莎似橐箍腰骨,截竹为圈塞耳珠。”详细描述了她的日常装扮和生活场景。蔓草束头,角髻是典型的民族发型;青筐归市,说明她在市场上活动,购买生活所需;莎编腰骨,竹圈耳饰,则是独特的装饰品,体现了她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蛮曲听来无一字,行歌岩下采春芜。”最后两句,通过“蛮曲”(即当地方言或民谣)的描述,表现了她与外界交流的方式,虽然语言不通,但她能通过歌声表达情感,与自然和谐共处。行歌岩下,采春芜(野菜),则展现了她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台湾少数民族妇女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猜您喜欢

登城二首(其二)
宋·张耒
绿野望不极,登临引兴长。凭高延泽国,搔首对风光。乍出莺贪柳,新归燕拣梁。欣欣物华好,吾亦引清觞。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蘸语夜潮.....
阳春书院唐朱二侍御邀集
明·严嵩
阳春院里花仍发,不饮其如春色何。高台曲沼人能到,迟日浓烟景自多。犹怜绿水飞鸿雁,更著兰舟采芰荷。章郡升平异前日,时邀骢马一相过。
六言
宋·陈起
破窗有子书鸦,杜门无客尝茶。春事应怜幽独,隔墙飞过杨花。
满庭芳(其三)探梅
宋·葛立方
狂吹鸣篱,祥霙剪水,分明欺压寒梅。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应有一番和气,南枝上、恐有春来。须勤探,呼吾筇杖,屐齿上苍苔。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见琼英一点,小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