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

)

宿
写景
山水
抒情
情感
思乡
哀民生
寒风冬日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洪水来袭,村庄被围,人们避难的画面。"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表明了天空阴沉,大水汹涌,将周遭环境包围。"三江灭无口, 其谁识涯圻"则是说连江河也变得模糊不清,没有人能辨认出岸边的界限。这两句突出了洪水的猛烈与不可阻挡。接下来的"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展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急忙之中寻找避难所,只能找到一个高处的民居,而水已经涨到门的一半。这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描写,也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的无奈与恐慌。"犬鸡俱上屋,不复走与飞"生动地展示了洪水带来的混乱,连动物也跟人类一样,被迫逃到屋顶。"篙舟入其家,暝闻屋中唏"则是说小船甚至能驶入人们的家中,夜里听到的只是屋内人们的抽泣声。问知岁常然,哀此为生微"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灾害年复一年发生的无奈,以及对生存困境的悲哀。最后两句"海风吹寒晴,波扬众星辉。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则是说在清冷的夜晚,星辰被波浪激起的水花遮掩,看向高远的北斗,却不知道前进的道路。整首诗通过对洪水灾害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人类无力感。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是一首充满强烈现实感和深刻情感的作品。

韩愈

424首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