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
南
病
中
杂
诗
(
其
二
)
肺
病
秋
翻
剧
,
心
忡
夜
未
宁
。
聪
明
消
患
苦
,
书
剑
易
参
苓
。
此
子
久
伤
气
,
何
方
解
铸
形
。
辅
车
犹
可
识
,
决
目
向
繁
星
。
疾病抒情
抒情哲理
秋天景物
疾病治疗
自然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景仁在济南患病时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忧虑。首句“肺病秋翻剧”点明了季节与疾病的关系,秋天本就容易引发肺部不适,而“剧”字则强调了病情的严重性。接下来,“心忡夜未宁”表达了诗人夜晚难以安眠的焦虑情绪,这种不安可能源自对疾病的担忧,也可能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聪明消患苦,书剑易参苓。”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肯定了知识(书)和技艺(剑)的价值,认为它们能帮助人面对困难和痛苦;另一方面,通过“易参苓”(一种中药名,常用于治疗疾病)暗示了即使拥有这些工具,面对疾病时依然感到无力。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此子久伤气,何方解铸形。”这两句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疾病的根源,认为长期的伤害已经影响到了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寻找治愈的方法变得异常艰难。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寻求解脱、恢复健康状态的强烈愿望。“辅车犹可识,决目向繁星。”最后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结束全篇。其中,“辅车”可能是指面部的辅助器官或整体,这里用来象征身体的整体状态;“决目向繁星”则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广阔、生命渺小的感慨,以及在面对疾病时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既展现了诗人对自身疾病的真实感受,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黄景仁
1183首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