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
读书惜时
情感
忧民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读王昌龄事感所 ∧∧》。通过诗人对唐代宰相王衍的事迹的反思,揭示了虚假与实质之间的矛盾,以及言行不一致之人的错误做法。首句“文非经国武非英”表明文学和军事都不是长久依赖的荣耀。文人以笔墨治国,不必强求武力;武将以勇猛立身,也不在于夸张文采。这里苏轼批评的是,光靠空谈或虚名,而缺乏实际行动与能力。接着“终日虚谈取盛名”指出一些人整天只是空谈,不去实践,只为了取得显赫的声誉。这句话强调了实干精神的重要性。第三句“至竟开门延羯寇”则是对王衍在历史上的一个错误做法的描述。王衍在唐朝末年,面对外来侵略者的威胁,却开门迎接敌人,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危机。最后“始知清论误苍生”表达的是到了事情发展到极端时,人们才意识到过往那些看似高深的议论其实都是错误的,而这些错误导致了人民的苦难。这里苏轼通过王衍的事例告诫世人,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防止灾难发生的关键。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点评,反映出苏轼对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等方面深刻的见解。

苏轼

3227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