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园抒情
励志
抒情写景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深沉忧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诗。开篇“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两句,描绘出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废弃的城墙无人问津,被野草杂木所覆盖,显示出时间的摧毁力量和历史的沧桑。接着“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为国家贡献力量却未得到相应回报的英雄人物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年华渐老、功业未就的焦虑。“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则转向个人命运的无常与困顿,诗中的人物形象显得孤单而无助,在广袤的天地间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这也反映出诗人个人的处境和心情,他可能感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无处容身。“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中,“端来”二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物事的变化,而“拾瓦砾”则是对现实生活中小心翼翼维持生计的写照。同时,“岁旱土不膏”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连大地也失去了它应有的肥沃。“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则是诗人在这种艰难困苦中寻找生存之道的写实,他希望能够从不易生长的荒野中找到一点点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此维持生活。最后,“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未来的迷茫和对理想的渴望。他似乎在自问,自己的学问、才能何时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从而改变现状。整首诗通过对荒废景象的描写,以及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感悟和个人的生命体验。

苏轼

3227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济南寄孙仲衍
明·李德
南园虚夜月,风景罢登临。巩洛成尘迹,青齐入苦吟。升沈凋壮节,匡济负初心。薄宦容身得,宁辞雪满簪。
乐岁(其一)
明·区越
晚田风雨却时来,老大同人笑口开。留得巴歌未轻唱,愿同工史赞康哉。
荅陈惟深
明·成鹫
年来踪迹类飞蓬,道与时违莫强同。晚市放歌逢郢客,春城扶病问壶公。高谈直泻千山瀑,清啸遥来四座风。林下为君悬一榻,松门终日候双童。
腊日晚步
宋·张耒
喜觉阳和近,山园策杖行。草应知地暖,柳欲向人轻。残雪通春信,鸣禽报晓晴。田闾未成计,搔首向春耕。
草堂遣兴答见赠诸公(其一)
明·李正华
悠然扶杖自行歌,春到茅堂风日和。人薄利名何患老,子分耕读不妨多。坐凭片石堪为几,卧覆丛花亦当蓑。却命预陈斗酒待,昨来溪友许相过。
劝农
宋·江万里
农岂犹需我劝农,且从人意卜年丰。喜闻布谷声声急,莫为催科处处穷。父老来前吾语汝,官民相近古遗风。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
次陆北岩韵二首(其一)
元末明初·陶宗仪
庐外圭田二亩强,乡邻佣力为移秧。百年冈垄衣冠閟,一径楸梧雨露凉。天地无情身老大,山林有分发苍浪。急流勇退人争羡,喜见春风日载阳。
贫居自述(其一○二)
明·李孔修
米债方酬酒债催,醉魂醒了又饥来。谁知野菜连天长,吩咐园花透夜开。未得真丹仍洗甑,岂堪佳景不衔杯。自家喜得无忧虑,金玉何愁漫作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