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
写物寄情
地域特色

赏析

这首诗名为《江邻几学士寄酥梨》,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虽然题目提及了"酥梨",但诗的内容并未直接描述酥梨本身,而是通过与古代秦地的典故和奢华饮酒场景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寄来的酥梨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慨。首句"兴平烹琼乳",以"琼乳"比喻酥梨的甜美,暗示其品质上乘;"咸阳摘冰枝"则描绘了采摘梨子的时节,可能象征着珍稀和难得。接下来两句"秦女点山日,张公开谷时",通过历史人物秦女和张公的典故,增添了诗意的厚重感,暗示这梨子如同古代名贵之物,非寻常可得。"刻破玉浆壶,泛融金酒卮"进一步描绘了享用酥梨的奢华情境,将梨子与精致的器皿相配,体现了主人的品味和热情。最后两句"适从关中寄,不见博士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酥梨背后寄寓的深厚情谊的感慨,同时也暗含对友人地位的尊重,即使在品评美食时也不忘对其人品格的肯定。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不仅赞美了酥梨的美味,更寓含了对友情和人品的赞美,是一首富有文化内涵的诗篇。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