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可
教
僧
归
越
万
事
厌
寻
常
,
羡
慕
每
不
足
。
居
南
多
北
思
,
在
远
惭
近
俗
。
既
来
橘
变
枳
,
但
见
空
条
绿
。
气
味
谁
复
论
,
孤
根
逗
岩
曲
。
写景
送别
怀乡思亲
山水田园
赠友赞美
写实哲理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可教僧归越》,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厌倦和对远方僧侣生活的向往。首句“万事厌寻常”揭示了诗人对日常琐事的厌倦,而“羡慕每不足”则流露出他对超脱世俗的僧侣生活的渴望。接下来,“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表达了诗人身处南方却常有北方的思绪,对于近在咫尺的俗世生活感到惭愧,暗示了他对远离尘嚣的向往。“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运用比喻,橘子在异地可能失去原有的甜美,只剩下绿色的枝条,象征着环境变化带来的物是人非。最后两句“气味谁复论,孤根逗岩曲”进一步深化主题,意为环境虽然改变,但僧侣内心的清净与坚韧如同孤根深扎于岩石之侧,无人能理解或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可教僧坚守内心清净的敬佩。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送别僧人,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反思和对超脱世俗的理想追求。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猜您喜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次韵毗陵吴寅夫见寄
元·陈旅
季子江海居,胜友园池赏。临水咏新诗,轻飙送流响。丹花阳林吐,绮翼幽竹上。云澜阻尘躅,离思徒浩漭。杪秋辞京邑,寒郭舣吴榜。宗兄念行役,旨酒劳鞅掌。承子共清悰,论文发豪爽。我.....
浮邱八景(其七)挹袖轩
明·杨瑞云
仙客翩翩不可期,几回御鹤住芳陂。云边笑挹浮邱伯,更与洪厓共举卮。
云庄菊日起岩必东诸贤过访(其二)
明·林俊
老爱登临足力微,少林桃竹转深依。重阳物候今能减,四妙风流眼似稀。把菊近邻还送酒,对床有客感留衣。最怜薄晚青山色,独对床前白板扉。
杨冢宰东归(其二)
明·葛昕
抗疏金门久息机,承恩今始遂初衣。庙廊共惜山公隐,海岱欣迎谢傅归。绿野堂开春正永,绥山兴剧梦应稀。閒身自许烟霞外,赤舄还期曳紫微。
答叶浩吾·六首(其四)
清末近现代初·夏曾佑
扁舟归去也,何梦度寒潮。衡宇居相迩,鸡豚行见招。浮生同一寐,阔别又今朝。目送篮舆去,河桥万柳条。
送李学正之易州为赋桃花崦
明·程本立
野性好林壑,胡为来市廛。岂无桃花崦,着我屋数椽。深深崦中花,万树春霞鲜。居民非避秦,鼓腹戴尧天。花间长儿孙,看花不计年。我欲往求之,路隔松萝烟。怅望小孤峰,玉立青娟娟。相.....
朱希仲设榻温密与真师榻相对明日雨止送过金陵
宋·李之仪
居士留我宿,虚堂照一灯。如逢永平梦,仍对竹兰僧。彷佛三无愠,间关百不能。平明失檐溜,欢喜话金陵。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